结语
间接翻译现象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异文化交流史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间接翻译可以及时填补翻译上的空白,具有极大的开拓性。我国历史上佛经翻译与外国文学的译介从无到有,正是得益于此。不仅如此,间接翻译还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在当前社会条件无法满足社会历史语境提出的发展要求时,间接翻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了从以间接翻译为主到实现以从原文译为主的突破性转变。此外,相对于直接翻译的绝对性,间接翻译的相对性使其拥有更大的解释和发展空间,并随着时代与翻译实践的发展,扩展出新的形态与更广泛的外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种普及度得到提高,原文的权威性不断增加,人们对译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间接翻译不仅没有在当今社会的这股历史潮流中消亡殆尽,反而在视听、计算机辅助翻译、文学翻译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语言学的“忠实”和“对等”作为判断译文价值的最高标准,认为间接翻译是比直接翻译要低一等的翻译,忽略甚至否定了间接翻译的价值,对间接翻译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利弊之上。此外,由于早期的翻译史研究中对间接翻译的重视程度较低,间接翻译的底本、中介译本、译者等第一手材料难以获取,也大大增加了其研究难度,导致国内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角度和深度与国外研究相比尚存差距。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学研究兴起了“文化转向”的风潮,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观出现。作为译本的形态之一,学界开始关注间接翻译,并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考察翻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作用。因此,虽然历史上对间接翻译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甚至负面印象一度占据主流,但随着新时代背景下间接翻译的新发展,近年来“全面认识、系统而公正地重新评价间接翻译”的呼声逐渐扩大,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从多角度、多层次关注间接翻译运行机制和深层文化结构的研究,以及针对间接翻译底本的考据研究和间接翻译的个案研究。此类研究的发展可以为描写以及论述间接翻译的作用提供标准和方法论支持,从而推动翻译史的研究与发展。
【注释】
[1]Hongwei Jia.Indirect Translation:A Semiotic Perspective.Publishing Company,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0(03):380.
[2]Hongwei Jia.Indirect Translation:A Semiotic Perspective.Publishing Company,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0(03):377.
[3]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2012:129.
[4]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2.
[5]同上。
[6]注:此处“间接翻译”这一术语指的是与直接从原文翻译相对的翻译现象,和关联翻译理论下的间接翻译策略有所区别。
[7]佘协斌,陈静.我国历史上的转译及其利弊得失.上海科技翻译,2004(01):48-51.
[8]陈言.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2):100-104.
[9]邸爱英.1919年~1949年中国翻译界的转译现象.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4):59-62.
[10]王友贵.中国翻译传统研究:从转译到从原文译(1949~1999).中国翻译,2008(001):27-32.
[11]李建梅.转译现象与中国翻译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小说月报》(1921-1931)为例.外国语言文学,2012(02):112-118.
[12]罗列.论20世纪初中国女性译者的间接翻译及自觉意识.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03):71-76+97.
[13]荣立宇.间接翻译及其类型刍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2-35+41.
[14]田园.“重译”概念初探.中国科技翻译,2019(03):47-49.
[15]孙永佳,孙志祥.间接翻译的研究方法探究.海外英语,2020(03):130-131.
[16]李宏顺.复合间性视野下的间接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01):109-120+161.
[17]Hongwei Jia.Indirect Translation:A Semiotic Perspective.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0(03):380.
[18]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2012:129.
[19]李建梅.转译现象与中国翻译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小说月报》(1921-1931)为例.外国语言文学,2012(02):116.
[20]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5.
[2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
[22]Hongwei Jia.Indirect Translation:A Semiotic Perspective.Chinese Semiotic Studies,2020(03):375.
[23]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5.
[2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余论.中国翻译,1986(02):56.
[25]佘协斌,陈静.我国历史上的转译及其利弊得失.上海科技翻译,2004(01):48.
[26]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14.
[27]佘协斌,陈静.我国历史上的转译及其利弊得失.上海科技翻译,2004(01):48-50.
[28]罗列.论20世纪初中国女性译者的间接翻译及自觉意识.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03):74.
[29]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65.
[30]同上。
[31]樽本照雄.林紓冤罪事件簿 統合增補版,清末小説研究会,2016:199-120.
[32]茅盾.茅盾译文选集序.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83.
[33]鲁迅.论重译.鲁迅全集(第五卷).大连:光华书店,2005:560.
[34]鲁迅.再论重译.鲁迅全集(第五卷).大连:光华书店,2005:562.
[35]鲁迅.论重译.鲁迅全集(第五卷).大连:光华书店,2005:561.
[36]郑振铎.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92.
[37]王慧,孔令翠.转译之困与惑——谈郭沫若的俄苏著作翻译.郭沫若学刊,2013(02):51.
[38]刘煜凡.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翻译中的间接翻译规范.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