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知负荷模式

二、认知负荷模式

认知负荷模式是近年较多被运用于同传过程模式的理论。丹尼尔·吉尔(1985,1997/2002)中指出,口译中有三个基本的认知负荷,分别为“听辨与理解(listening,简写“L”)”、“语言表达(production,简写“P”)”和“记忆(memory,简写“M”)”。他最初将认知负荷模式应用于同传的研究,借此证明一条基本的原则:

人类大脑可供给译员进行认知加工的“能量”(或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三种认知负荷的总和不能够超过译员的加工能力(capacity):

即 (L+P+M)<Capacity

随后,吉尔又将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协调负荷(coordination,简写“C”)”,并通过一系列的公式来表达该模式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SI=L+P+M+C

同声传译是一种过程,由三个基本认知负荷及协调负荷组成。

(2)TR=LR+MR+PR+CR

全部的加工能力要求(total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是单个加工能力要求的总和(不一定是算术式的加法)。

(3)LA≥LR

能分配给每个认知负荷的加工能力需等于或大于该任务对于加工能力的要求。

(4)MA≥MR

(5)PA≥PR,and

(6)CA≥CR

(7)TA≥TR

全部可供使用的加工能力需等于或大于全部所需能力。(注:A=assignments,

R=requirements)

吉尔用同传认知负荷模式以及一系列针对交替传译和同传涉及的模式变体来解释口译中的处理难点和失误。吉尔常用“紧绷的绳子”来形容同传译员的工作状态,也就是说同传译员在工作中常常将加工能力使用到极限状态,而认知负荷模式可以解释“问题引发点”可能带来的口译失误,这些问题引发点包括专有名词、数字和复杂的技术词汇,它们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一系列的失误”,这个时候需要使用“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1]

本文将试图采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观察关键词梳理前后的译文变化,解释学生译员出现漏译、错译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今后的实践练习修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