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属称呼语

1.亲属称呼语

铃木孝夫(1973)[1]指出:日本社会讲究等级上下,亲属称谓用于呼称时以“我”为中心,上对下不能使用相应的下位亲属称谓,而下对上则必须使用相应的上位亲属称谓。例如:

(1)【加穗子和妈妈在模拟面试时的场景】

加穂子 :加穂子、そういう質問、苦手だよね。どうしよう、ママ。

ママ:うん、私なら、こう答える。

(『過保護のカホコ』)

例(1)是日剧『過保護のカホコ』中的一段对话,主人公加穗子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但依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为「ママ」,称呼自己为「加穂子」。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加穗子温室里长大、不谙世事的性格。

铃木孝夫(1973)[2]还指出:日语亲属称呼中存在着一种“虚构法”现象,即日本有以年龄最小的孩子为基准点称呼家庭成员的习惯,家庭称呼有时会以最小的孩子而改变。例如:

(2)【みくり和妈妈谈论自己不准备举行婚礼的事情】

母 :お父さん、がっかりしてた。バージンロードみくりと歩けると思ってたから。予行練習までして、新しい家の廊下で。みくりがこんなに早く結婚するとは思わなかったな。

みくり:お母さん、私産んだの23でしょ、今の私より2つも下。

(『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例(2)中母亲说的「お父さん」其实指的是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女儿则直呼其名为「みくり」,而「みくり」说的「お母さん」是当面对自己母亲的称呼。

现在不少有了孩子的夫妻会互称对方为「パパ」或「ママ」。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的综艺节目「クリームクイズ」2020年7月8日那一期中,嘉宾获胜并且获得奖品之后,兴奋地隔着屏幕对自己的妻子喊话道:「ママ、持って帰るよ」。其中的「ママ」指的是自己的妻子。另外,母亲对外人谈到大孩子时可以使用类似「お姉ちゃんは今日学校へ行きました」的表达方式。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日语学习者往往会误以为那位母亲是在谈论自己的姐姐。但日本人在谈及自己的姐姐时一般会使用「姉は~」。所以,需要根据语境及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等因素来综合进行判断。

日语中表示基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的词语不如汉语丰富。例(3)是日剧『ビューティフルライフ』中「柊二」请求杏子的哥哥「正夫」认可他们交往时的场景,「柊二」和杏子一样称呼正夫为「お兄さん」表明了「柊二」希望得到正夫接纳的心情。

(3)【柊二请求杏子的哥哥正夫认可他们的关系】

柊二:あの、お兄さん。

正夫:いや、お兄さんって、あんたの兄さんじゃないし。

柊二:あの、杏子さんとの交際を認め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認めてください。

正夫:認めろって、別に俺は。

柊二:いや、ちゃんとお兄さんにも、みと、認めて、もらいたいし。

(『ビューティフルライフ』)

日语亲属称呼用于非亲属时,多见于小孩称呼熟悉的长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中国人的辈分意识不同,日本人是「老若男女」意识,不分辈分。例如,日本教育幼儿园的小朋友称年轻的女子为「お姉さん」,而不是「おばさん」。因此,在日本不能随便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去称呼20多岁、30多岁的人,尤其是不要称呼年轻女性为「おばさん」。

(4)【南指导新来的模特,但对方不听她的话,二人发生了矛盾。】

南:でも、やるって決めたんでしょう? 決めたからには・・・・・・

新人:うるさいんだよ。おばさん・・・・・・

南:なに? もう一度言ってみな。

新人:ババア!

(『ロングバケーション』)

例(4)中的新人故意称呼南为「おばさん」,甚至用了对老年女子的带有蔑视语义的称呼语「ババア」(老太婆),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争吵,直至大打出手。

日本人普遍有一种不服老、不愿被叫老了的心理,越是年长者越是不愿意让别人称呼自己「おじいさん」或「おばあさん」,而更希望别人称呼自己的姓名。例如:

(5)【一位老夫人去事务所拜访杉崎】

社員:先生、お客様です。

お客:あのう。

杉崎:何、おばあちゃん。

お客:私、おばあちゃんじゃございませんのよ。長瀬って申しますの。

(『ロングバケーション』)

例(5)是『ロングバケーション』中的一个场景,之前南在公交车上因为帮助一位老奶奶而无意中把摄影师杉崎拍摄的照片弄丢了(其实是帮老奶奶下车时把装有照片的信封放进老奶奶的袋子里了)。老奶奶发现后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杉崎的事务所来归还照片时的一段会话。当杉崎称呼对方为「おばあちゃん」时,对方暗指杉崎应该称呼自己为「長瀬さん」。

关于这一点,角田(2001)[3]指出:『日本ではどうも相手が実際の年齢よりも「若く見える」ということがほめ言葉になるようだ。』(在日本如果让对方觉得自己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是一种称赞。)因此小孩或年轻人用亲属称呼语称呼非亲属的年纪大一点的人时,日语社会尽可能用相近辈分或同辈的上位亲属称呼语称呼对方,通过缩小“代差”来表示敬意或亲近。而汉语文化自古以来重视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把对方视为高辈以示尊敬。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而根据汉语的称呼习惯来称呼的话,就会引起对方的尴尬造成不愉快。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在日本年轻人或中年人面对孩子时常用「お姉さん」「お兄さん」「おばさん」或「おじさん」等来指称自己。例如:

(6)【リカ在从爱媛回东京的电车上遇见一个5岁左右小男孩】

リカ:ぼく、名前何て言うの?

男の子 :任新今田。

リカ:今田?

男の子 :お姉ちゃんは?

リカ:お姉ちゃんは、リカ。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

例(6)中,「リカ」用「ぼく」来称呼小男孩,这是日语称呼小男孩时的特有用法。小男孩用「お姉ちゃん」来称呼「リカ」。于是「リカ」在回答小男孩的问题时,使用「お姉ちゃん」来指称自己。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中拟亲属称呼语是很常见的。这大概是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中国人使用拟亲属称呼语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消除距离感,进而增进感情,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而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比较强烈,与亲属意识相比,他们更注重其所属的社会和集团关系,对陌生人很少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以保护他们独立的空间。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亲属称呼语时,往往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出现误用,这一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