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径山禅茶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日本方面,平安时代末期,武士阶层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武士政权改变了之前消极的对宋贸易态度,使得中日民间交流增多,为中日之间禅僧交流提供了客观条件。武士阶层虽然需要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他们对旧佛教持不信任态度。而禅宗则具备了与旧佛教无关联,在日本没有根基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以及禅法简单明了的传法方式与武士阶层十分契合,因而获得了武士阶层的支持。继而使得更多的日僧入宋学习禅法。另外,在茶文化方面,早在平安时期,日本就出现过一场“弘仁茶风”,虽然其持续时间较短,并且仅限于僧人和王公贵族,但“弘仁茶风”衰落以后,部分文人和寺院保留了饮茶的习惯。此后荣西将茶再次传入日本,并创造《吃茶养生记》宣传其药用和养生功效,使得沉寂的茶风再次复苏,为径山禅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寺院内茶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中国方面,宋朝禅宗大兴,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同时在禅宗的推动下,中国饮茶文化与禅宗产生了有机结合,茶礼被纳入禅院清规的范围,并提出了“禅茶一味”的概念。禅茶文化形成,“禅”与“茶”的联合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南宋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地区建成了大量禅寺。其中径山寺更是被誉为五山十刹之首,成为临济宗杨岐派的传禅中心,声名远播,同时由于其位于余杭,又兼具了地理上的优势,因此大量入宋日僧都曾访问径山。另外,在茶文化方面,径山更是具备悠久的历史,出产的茶叶也“其味鲜芳,特异他产”,在茶礼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赋予禅宗教义的正规仪式,被后人称为径山茶宴。因此,上径山学禅的日僧多少都受到了茶礼熏陶。其中,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更是将径山禅茶文化传回了日本,建立了日本的禅院茶礼。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径山禅茶文化传日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注释】
[1]山岡浚明 .類聚名物考(第4冊).東京:近藤活版所,1903—1905(明治36-38):608.
[2]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4.
[3]陈国灿.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13(11):98-104.
[4]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9.
[5]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5.
[6]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6-307.
[7]释迦牟尼将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以释迦牟尼入灭为正法之始,关于各个时期时限说法各有不同,摄关院政时期的日本普遍认为永承七年(1052)为末法之始。
[8]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8.
[9]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3.
[10]张俊波.论禅宗为何是日本武士的宗教.湖北社会科学,2009(7):137-139.
[11]即北条政子,将军源赖朝的正妻,源赖家、源实朝、大姬、三幡姬之母。
[12]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06.
[13]1985年西安市西明寺遗址出土的石茶碾是迄今所见唐代唯一刻有名称的石茶碾,也是年代最久的茶碾,它是唐代“饼茶”饮用方式最早发现的物证。
[1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9.
[15]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9.
[16]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62.
[17]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20.
[18]同上。
[19]《封氏闻见记》是唐代封演编撰的古代中国笔记小说集。
[20]法钦(714—792),径山寺开山,又称道钦,江苏昆山人。
[21]赵大川.径山茶考——陆羽《茶经》与日本茶道.农业考古,2002(02):11-24.
[22]《宋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
[23]伍先林.论径山宗杲的看话禅思想及其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杭州城市学理事会余杭分会.慧焰薪传——径山禅茶文化研究:径山与中国禅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173.
[24]张清宏.径山茶宴.中国茶叶,2002(5):12.
[25]引自佛学大辞典。五山即:1.兴圣万寿禅寺(浙江杭县径山);2.景福灵隐寺(浙江杭县灵隐山);3.净慈寺(浙江杭县南屏山);4.景德寺(浙江鄞县天童山);5.广利寺(浙江鄞县阿育王山)。十刹指:1.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2.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3.蒋山太平兴国寺(又称灵谷寺,江苏南京);4.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5.雪窦山资圣寺(浙江鄞县);6.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寺,浙江永嘉);7.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8.云黄山宝林寺(浙江金华);9.虎丘山云岩寺(江苏吴县);10.天台山国清忠寺(浙江临海)。
[26]俞清源.径山史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
[27]朱金坤.径山中日文化交流.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9.
[28]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