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茶文化的兴起
禅宗是佛教分支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入中国。五祖弘忍以后,禅宗分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南宗奉慧能为领袖。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他将禅宗在南方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慧能以后,其弟子又进一步将禅宗发展出了“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沩仰”五脉。径山便主要是“临济”一脉的传承。
与由印度传入的“禅”相对,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事物,有清火、明目、醒神、养生之功效。茶为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在中国的诞生毫无疑问是远远早于禅宗传入的,但其兴盛却与禅宗脱不了干系。
饮茶之风兴于唐朝。公元780年,唐朝陆羽编撰的《茶经》面世,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的经验,开创了世界上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陆羽三岁时被遗弃,被龙盖寺(后名西塔寺)僧人智积于西湖水滨拾得。在寺院里他接触了茶事,常为智积师父煮茶。外出游历以后,又与诗僧皎然结为忘年之交,一起品茗论道,撰写《茶经》之时,也从皎然之处得到了许多帮助。因此陆羽接触茶事,创作《茶经》是与禅宗有着密切联系的。
另外,禅宗还推动了饮茶风俗从南向北的传播。据唐代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19]记载: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昔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对于当时饮茶风气由南方传至北方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后,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公案,则将茶真正融入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实现了禅与茶的有机结合。宋朝时期,禅宗逐渐超越原先的天台宗、净土宗等教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宋朝圆悟克勤禅师手书“茶禅一味”,更是成了禅茶文化结合的标志。
本文所研究的径山是中国禅茶文化当中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径山禅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禅茶文化兴起的唐朝。唐天宝元年(742)年,禅师法钦[20]云游至径山,即结庵于此,成为径山寺的开山鼻祖。他对植茶、饮茶也颇有研究。据明嘉靖时期《余杭县志》记载:
径山茶 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罐贮送人。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21]
可见在法钦禅师建立径山寺之前,径山便已经有茶树存在了。建寺后,寺里的僧人采了谷雨前的茶叶,用小罐子贮藏起来,赠予他人。法钦禅师还亲手尝试种植了几株茶树,采摘茶叶后用来供佛。此后茶树蔓延至整个山谷,其味鲜芳,更与其他地区所产不同。
宋朝时期,径山饮茶之风更是兴盛,每年春季都会在室内举办茶宴,僧侣们围坐而饮,品茶论佛,议事观景,兼作斗茶,逐渐形成一套赋予禅宗教义的正规仪式,后人称为径山茶宴。径山茶宴是径山禅茶文化的核心,其形式、程序、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径山茶道文化。径山茶宴的出现,促进了茶宴仪式的规范化,其重视庄重典雅的特点也成了佛教茶道的新风尚。同时,径山对禅院茶礼的重视与发扬,也使得后来上径山学习禅法的日僧充分接触径山茶礼,并将其传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