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表达的翻译策略及其原因分析

二、隐喻表达的翻译策略及其原因分析

在如上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笔者针对《骆驼祥子》中出现的隐喻及其翻译的策略做了如下六种分类:“保留原隐喻”“保留原隐喻+增补(加注释,补充文化背景信息)”“保留原隐喻+增译(补充喻体信息)”“替换隐喻”“隐喻译成明喻”“译出喻意”。其中前三类属于直接翻译,后三类属于间接翻译。

例1.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p.3-4)

このような激しい労働を続けていても、彼は決して眼がくらんだり、心が乱れたりするようなことはなく、常に遠い彼方にある一台の俥を心に描き続けていた。そして、彼は信じた。俥こそは自分に自由と独立を与えてくれる唯一のものであって、それは自分にとっては手であり、足であるのだ。(竹中译本)

このくるくる舞いのうちにも彼の目はくらむこともなく、心も決して乱れず、四六時中ずっと遠方にある、彼が自由に使え独立して自分の手足のよう動かせる一台の車を思い続けてきたのであった。(中山译本)

“旋转”这个词本身并不是隐喻。但在原语中,该例句的前文中出现了“在别人家的车的时候,其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的表述,这里将车夫的工作比喻成不断旋转的陀螺。因此,可以判断此处的“旋转”为隐喻表达。根据关联理论,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会随着信息的变化而改变。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这一句话前,已经在其认知语境中加入了“车夫的工作像陀螺”这一前文的逻辑信息,从而扩充形成了新的认知语境,而这一新形成的认知语境也会成为目标语读者理解该隐喻表达的潜在语境。因此,中山采用“保留原隐喻”的翻译策略,保留了该隐喻,保障目标语读者在不花费很大处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同时也能感受到隐喻表达的生动魅力。与此相对,竹中把该隐喻译成了“剧烈的劳动”。但是,这个隐喻属于存在多种弱隐含的创造性隐喻。其不仅可以解释为“剧烈的劳动”,也含有“没有自由”“像机械一样的生活”“只是在有限的地方徘徊,毫无目的”等隐含义。所以,对于该隐喻的理解,不同的目标语读者根据前后文脉及其自身的认知语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如果忽略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变化而单纯将隐喻翻译成“剧烈的劳动”,读者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也会被削弱,也将无法达到和原语的最佳关联。因此,“译出喻意”的翻译策略可以使目标语读者以较少的处理努力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但有时也可能会导致语境效果的缺失而无法实现最佳关联。

例2.祥子没工夫看这些美景,一看眼前的“玉路”,他只想一步便跑到家中;那直,白,冷静的大路似乎使他的心眼中一直的看到家门。(p.92)

しかし祥子はこの美しい雪の夜景を楽しむなどという余裕はもちろんなく、ただ眼の前に続く〈玉路〉(仙宮の道)ばかりを見詰めて一生懸命に曹邸へと路を急いでいた。(竹中译本)

目の前の白玉を敷き詰めたような大路は、彼の心の中では一直線に家の門まで達しているように思われた。(中山译本)

在例2中,竹中结合前后文脉采用“保留原隐喻+增补”的翻译策略,在对应前文出现的“琼宫玉宇”这一隐喻表达的基础上,将此处的“玉路”翻译成了“〈玉路〉(仙宮の道)”,使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信息得以连贯,同时,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不仅再现了原语隐喻的文化信息,还扩充了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并展现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中山所采用的是将“隐喻译成明喻”的翻译策略,向目标语读者明示出了该隐喻表达的信息意图,即被雪覆盖的道路带给人白玉般美丽的印象,但前文出现的“琼宫玉宇”这一隐喻信息却遭到了忽略,某种意义上此处的翻译处理并没有达到与原语的最佳关联。

例3.他已不是为自己思索,他已成为钱的附属物,一切要听它的支配。(p.221)今や彼はこの金の附属物となり、奴隷となってしまって、彼の行動はすべてこの金の支配を受けねばならなくなったのだ。(竹中译本)

彼はもう金の付属物になっていたので、一切はこの金に従って活動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のだった。(中山译本)

在翻译“钱的附属物”这一隐喻表达时,竹中并没有直接将其译成“金的附属物”,而是采用“保留原隐喻+增译”的翻译策略,用“成为奴隶”这一表达来补充喻体的信息,让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一隐喻,即:成为“钱的附属物”则意味着被金钱绑住手脚,成为无法自由活动的奴隶。通过该翻译策略,可以保证目标语读者用相对较少的处理努力来理解隐喻,以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并确保原语作者交际意图能成功传递,而不会被隐喻本身含有的其他弱隐含误导。

例4.此时此地,令人感到北平仿佛并没有居民,直是一片琼宫玉宇,只有些老松默默的接着雪花。(p.92)

この時、この地、古都北京はもはや人間世界ではなく、かの仙人の住むという瓊宮玉宇となり、幾百年の夢を秘めて公園内に生い茂る老柏のみが、独り黙々と降りしきる雪を浴びて立っ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した。(竹中译本)

現在この地に立って見ると、いったい北京には人がいるんだろうか、これは竜宮へでも来ているんではなかろうかとさえ思わせるのだった。(中山译本)

在本例中,有“古都是琼宫玉宇”这一明确的隐喻表达。“琼宫玉宇”是指用玉石建成的华丽庄严的宫殿,传说是神仙的居所。结合上下文来看,原语作者用“琼宫玉宇”来表达雪后北京的华丽与庄严,强调整个城市的纯洁与宁静。格特认为如果表达意图不是单纯表意而是为传达原语美学特点的话,就应该尽可能保留隐喻。因此,竹中所采用的“保留隐喻+增译”的翻译策略可以使目标语读者较为容易地获得上下文的逻辑信息与文化信息,并保证语境效果。而中山则改写了喻体,选择的是“替换隐喻”的翻译策略。“龙宫”的本意是“龙王居住的宫殿”,但对日本人来说,“龙宫”的印象多让人联想到浦岛太郎的龙宫奇遇故事,其中的龙宫城作为海神和龙女生活的海底神宫,是如“桃花源”般的秘境。除此之外,“龙宫”的意象中还包含其他弱隐含。有日本学者认为,海底神宫是有鱼群生存的丰收之源,是长生不老之国。至少从中世开始,日本人就把龙宫城视为死者所去的亡灵世界[4]。因此,目标语读者在解读该意象时可能会付出额外的处理努力,导致目标语读者无法获得原语上下文语义信息而最终交际失败。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目标语读者和原语读者面对同样的隐喻意象会出现不同的认知语言环境。为了让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隐喻,译者可以用新的隐喻来置换原隐喻。换言之,译者在判断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无法获取原语文脉的情况下,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能用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可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意象来置换隐喻表达。

借助关联理论,从对上述译例分析可以看出,译者采用不同翻译策略是出于为“实现最佳关联”和“译者的推理”这两大原因与动机。其中,译者会对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情况,包括是否相似、相异,抑或缺失,目标语读者的期待,目标语读者的推理能力等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关联。换言之,无论是潜意识还是有意识,最大化实现最佳关联是译者在翻译隐喻时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