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堤吹腔发展历程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山东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由元明以来流传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明清时代,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社会文化娱乐需求增强,柳子戏发展兴盛,全国各大柳子戏班频繁进京演出。在明万历年间的《万历野获编》中描述了当时俗曲小令盛行的状况。成化、弘治年间,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地区流传曲牌众多,专业艺人在茶楼酒肆间进行表演的俗曲颇为流行。这一区域再后来也成了柳子戏主要流行区域。嘉靖、隆庆年间,广为流传,受众广泛,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口口相传[2]。柳子戏以此为基础,吸收高腔、昆腔、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
纪根垠(1988)[3]在《柳子戏简史》中指出:“柳子戏进京演出定经过运河名城临清,它在临清一带扎根生芽,留下主要的分支——‘吹腔’(又称清平剧)”。而靠近京杭大运河的临清县是各柳子戏剧团进京公演的重要通道,由于当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吹腔自然而然地被传入当地。马堤村毗邻运河,位于临清和夏津的交界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为吹腔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吹腔特色的留存提供了可能。随着陆路交通及航空交通的发展,水路逐渐没落,京杭大运河利用率变低,马堤村也保持了相对封闭,才使得马堤吹腔仍具有浓厚的原始特色。
1818年吹腔由临清的传承者传入马堤村。初代传承人丁桂详、荆德新、荆传度,在临清的“四月庙会”拜师,将吹腔带入了马堤村。由于当时经济社会等要素,吹腔很快成为当地大众娱乐方式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男女老少人人传唱,被命名为“马堤吹腔”。传入后,当地农民在柳子戏基础上,加入地方方言,使吹腔更贴近地方生活,更具地方特色。20世纪20年代,地主和官僚的生活富裕,经常请各戏班去演出。这时,马堤吹腔剧团虽然没有成立,但是马堤村和其他村子的表演者一起合作外出表演,此时吹腔发展稍见起色,到了1925年左右,夏津、临清、武城一带共出现了10多个业余剧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时代特性,小说、诗作、报纸、歌舞、戏曲等所有文艺宣传形式都必须遵循“四性”原则进行创作。这个时期戏曲题材以反映革命斗争、冲突和劳动生产为主。另外,由于国内外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疲于奔命,马堤吹腔的公演也由此中断。1949年,建国初期,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起来,很多村子组织了业余班。根据《夏津县志》[4],1957年全县业余剧团共有73个。龙灯、高足等民间传统娱乐活动遍及全县,马堤吹腔也重新开始进行公演。20世纪50年代初是马堤腔调剧的成熟和演出期,道具齐全,演员阵容强大,每年正月期间持续公演1个月左右。1958年,自发的大众娱乐活动减少,为配合形势进行宣传而组织的文化活动增加。1966—1976年,传统娱乐活动被取消,马堤吹腔再次中断。许多服装、工具被烧毁。丁玉民、贾崇杰两位演员排除万难保存了一部分服装和剧本。1978年,业余剧团再次上演传统剧目,吹腔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因为刚刚改革开放,马堤村日常性的娱乐活动很少,所以马堤吹腔很受欢迎。进入80年代,杨堤村、武城县吕洼村的业余剧团相继倒闭,而马堤村的业余剧团却在村民的维持下幸存下来。90年代,伴随着经济增长,娱乐方式有所增加,年轻人大多外出,继承人变少,马堤吹腔的公演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6天。2009年,马堤吹腔入选山东省首批非遗,马堤吹腔再度复兴。村内外演出活动有所增加,演出范围也有所扩大。2018年,马堤吹腔剧团建成第一个正式舞台。而近两年由于政府推行“非遗+旅游”政策,农民演员忙于执行行政侧的指导及非遗演出,无暇享受吹腔表演,因此也与政府的发展理念产生了冲突。
自2009年获批山东省非遗后,马堤吹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除了在临近的杜堤村、杨堤村进行演出外,也开始去夏津县及德州市进行演出。目前马堤吹腔已经传至第九代传人,在第九代中开始吸收年轻演员,但由于马堤村缺乏就业机会导致年轻人外出打工,换声期后无法演唱及适龄女子出嫁等原因,这批年轻学员最终只有一人留在了剧团。剧团主要演员及乐手基本都是65岁左右的老年人,现在马堤吹腔剧团仍面临着成员老龄化以及继承人不足等问题。
另外,剧团缺乏对马堤吹腔的资料采集调查及整理。目前关于马堤吹腔的发展历程、传人事迹的资料比较欠缺,对现阶段艺人信息及其掌握的曲调艺能也没进行及时的整理和留存。由于马堤吹腔“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若不加以采集留存,马堤吹腔保留的曲调将会随着老艺人的逝世而逐渐减少。
此外,目前马堤吹腔资料数字化不足。关于马堤吹腔在网上可查阅的相关资料少之又少,相关视频和图片也不是很多。目前笔者能检索到相关信息仅有德州,年鉴,夏津年鉴,德州日报零星相关报道,几篇相关论文,马堤村网站、夏津文旅、夏津文化馆等公众号。这些数据都难以被查询到,而且这几处对马堤吹腔的相关报道几乎都是同一内容。
综上所述,马堤吹腔在获批非遗后虽迎来了一定的机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继承发展上仍面临着继承人不足、资料保存不完善、老一代传承意识强、年轻一代传承意识薄弱、演员与政府之间观念冲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