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间接翻译的性质上看,其几乎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并非直接译自原文,而是经由另一种中介语言的翻译”。[1](笔者译)“间接翻译”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西方。Gideon Toury(1980)[2]认为间接翻译是指“文本经由中介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是直接从原文翻译而来。”(笔者译)Toury(1995)[3]在《描述翻译学及其他》(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中使用了“间接翻译”这一术语,与“直接翻译”相对,这一对术语描述了翻译的途径是否假借其他中介语译本。
作为翻译领域客观存在的翻译现象,间接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宏大的规模,为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方梦之(2004)[4]在《译学辞典》中使用“转译”这一术语来描述间接翻译的翻译现象,并指出我国古代经由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翻译佛教经书;英国译者通过法语译本翻译希腊语作品;匈牙利、塞尔维亚和卢森堡的译者长期通过德译本转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明治至大正初年的日本也大多通过英文翻译法国和俄国的文学作品。可见,从古至今,间接翻译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实践之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翻译现象。尤其是在各种地理、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尚不充分的时期,抑或是在现代化发展的早期,间接翻译现象更为普遍。这一点在中国的文学翻译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具体的翻译对象上看,无论是在以圣经和佛经翻译为代表的宗教典籍翻译中,还是在社会科学与科技文本的翻译中,抑或是外国经典文学的译入以及本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中,间接翻译都发挥了促进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然而,与直接翻译相比,间接翻译确实存在不够忠于原文、容易出现误译、漏译等缺点。方梦之指出,间接翻译会产生“二度变形”,认为间接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5],是在某种受限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也是人们对间接翻译的普遍看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密切,文化传播更加快捷。此前由于缺乏翻译人才、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原文的地位不断上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翻译。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直接翻译仍然未能完全取代间接翻译,我们仍然可以在各类翻译文本中看到间接翻译的身影,例如中国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日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间接翻译拥有独特的现代意义,其存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时代和历史变迁,其在异文化交流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以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间接翻译为研究对象,梳理间接翻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尝试分析间接翻译的现代意义,希望能为推动当今时代背景下间接翻译的再评价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