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间接翻译
2025年10月20日
5.新时期的间接翻译
在文学翻译方面,新时期的间接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992年中国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为分界线:第一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2年,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直至今日。研究发现,与以往的历史时期相比,新时期的间接翻译现象呈现以下特点:从译者自发行为变为由出版社组织;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更加专业化,并且自觉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尽可能地选择更为可靠的中介译本作为间接翻译的原文本;间接翻译的目标语文本更倾向于可接受性;读者对间接翻译的容忍度逐渐降低。[38]此时,间接翻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翻译规范的约束,发展出多种提高间接翻译质量与价值的方法,推动间接翻译的发展进化。
与此同时,除了文学翻译领域,间接翻译还出现在视听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本地化翻译等应用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国际会议中,需要提供多语种同声传译时,普遍采用接力同传的形式,先将发言人所用语言翻译成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再将其从国际通用语言分别翻成各自国家的语言。同理,机器辅助翻译与本地化翻译同样涉及多语种互译,由于从技术、人才储备、经济等方面难以实现各个语种之间的直接互译并保证质量,间接翻译成了更好的选择。
可见,随着时代与翻译实践的发展,间接翻译也衍生出新的形态,扩展出新的外延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