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分韵略》的各个版本
从1306年成书到江户时代(1596—1868),《聚分韵略》经过多次改版。此外,除了中央发行的多种版本外,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也对其进行过修订出版。所以,日本现存手抄版和雕版印刷的《聚分韵略》共有上百本之多,仅奥村三雄(1973)所提及的版本就有42种。奥村认为研究历代手抄本《聚分韵略》对探究各种增补改编版本有一定帮助,但很难从中推断出该书的发展历程和改编过程,所以他的《聚分韵略之研究》一书将研究范围限定在雕版印刷出版的《聚分韵略》上。在分析、总结先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奥村将印刷版《聚分韵略》的各个版本归纳如下,见表1。
表1 《聚分韵略》的主要版本[18]

续表

表1的最左列“一、原形本;二、三重韵本;三、别种改编本”是根据《聚分韵略》的版式、编排体例、内容进行的最基础分类。由左向右,则是更详细的划分,分类包括书籍的版式、有无刊记、有无日语假名、书籍尺寸大小、由中央政府出版发行还是由地方政府出版发行等。表格的最右列是属于各类的具体版本。表1所列出的每个版本基本上是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由前到后排列的。
表1中的“一、原形本”指的是保持1306年成书时期书籍编排体例的各版本,即全书共五卷,按照卷一上平、卷二下平、卷三上声、卷四去声、卷五入声进行编排。同中国古籍一样,日本的古籍也为竖版,由右至左、由上到下进行书写和阅读。每页为十列编排的版本称为“十行本”(见图1),每页为九列的是“九行本”(见图2),而每页只有五列的版本为“五行本”。“有刊记本”是标有出版信息的版本;“无刊记本”就是书上没有记录和出版者有关信息版本。奥村(1973)经过考证后认为,“原形本”是《聚分韵略》所有版本中最古老的版本。

图1 原形本,十行本 愚堂和尚书入本(南北朝时代)[19]

图2 原形本,九行本 室町中期五卷本[20]
表1中的“二、三重韵本”,指的是为了方便人们查找,将原行本最初“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顺次编排的体例进行调整,将“平、上、去”以三行平行的样式编在了一页上(见图3)。虽然体例发生了变化,但是全书依旧由五卷构成,“上平、下平、上声、去声”编入前四卷,“入声”单独编入了第五卷。
表1中的“二、三重韵本”又分为两大类:无训刻本和有训刻本。所谓“无训刻本”是该本子的例字周围没有印刷或手写添加日语假名;而“有训刻本”是该本子上的例字周围印刷或手写添加了日语假名,用于注释该字的日语词义、日语读音。图3的庆长壬子版便是“有训刻本”。有的“有训刻本”上还记录了如“洛阳二条通二王门町开版焉(庆长时期九行本,出版年不详)”“三条通菱屋町林甚右卫门新板(宽永二十一年[1644]版)”“洛阳柳马场通松原上町石桥宗兵卫新板(延宝七年[1679]版)”样式的出版信息。无训刻本多为禅宗寺院刊刻出版,而有训刻本多为书肆等刊刻出版的(奥村,1973:12-14)。

图3 三重韵本,九行本 庆长壬子版(庆长十七年[1612]版)[21]
“三重韵本”的“有训刻本”下分三类:“原三重韵”“增补本”和“改编本”。“原三重韵”指的是沿袭了早期三重韵版本的体例,没有对收录的汉字等进行增补的版本。“增补本”则是对韵书收录的汉字等内容进行了多种形式补充的版本。“增补本”的种类繁多,从其书名便能窥得一二:《订补聚分韵略》(延宝二年[1674]版)、《增修三重韵》(延宝七年[1679]版)、《增益三重韵》(天和三年[1683]版)。在增补版《聚分韵略》中,多数都添加了韵目表、索引及假名使用、正俗字例、两音辨疑、诗家部、文笔部等内容。“改编本”的各个版本中,不仅对韵书收录的例字进行了增补,如:在东董送韵中添加了三十,而且对每个韵目下例字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较大改动。此外,有的版本还对例字的注解进行了改动。如,将“穹,高也”改编成了“穹,高”,将“也”字省略了。
奥村指出,“三重韵本”中的“有训刻本”应该是在日本中世末期至庆长时期(1596—1615)这段时间出现的(奥村,1973:12)。庆长十七年版等早期出版的有训刻本中的日语假名并没有近世唐音的特点,应该属于中世唐音,即临济宗曹洞系唐音。而延宝二年(1674)后出版的有训版本里的日语假名应该属于近世唐音,即黄檗系唐音(奥村,1973:22-23)。
表1中的第三类《聚分韵略》版本为“别种改编本”。这类版本有以下几个特点:对每个韵下的例字排列顺序进行改编;增加了例字的注释,如图4的左页均是对“东”以及“东”字相关词汇的注释与例句;此外,这种版本并没有使用“三重韵”的样式。

图4 别种改编本,延宝四年(1676)苗村丈伯改编本 东韵[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