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通过对《骆驼祥子》的竹中伸译本和中山高志译本的译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究隐喻表达的翻译过程,并试图建构中译日隐喻的翻译模式。通过考察研究得知,两位译者均主要采用“保留原隐喻”“保留原隐喻+增补(加注释,补充文化背景信息)”“保留原隐喻+增译(补充喻体信息)”“替换隐喻”“隐喻译成明喻”“译出喻意”等六类翻译策略;而在翻译效果的体现上,直接翻译的翻译手法能保持隐喻表达的鲜明性,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并同时扩充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达到传达中国文化的效果。亦是能收获通过更小处理努力获得更好语境效果、保障传递活动完成的翻译效果的翻译手法。与此相对,如果在译者的推理中没有条件直接翻译的话,译者将使用间接翻译。间接翻译保留原语隐喻的基本意义,但形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换言之,隐喻被显化或改写。但是,由于该翻译策略可能会削弱语境效果,导致无法传达所有的原语意图,所以在隐喻仅包含少量的推理,且前提是原语的意图被判断为与目标语读者有关,在能够显化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间接翻译。在使用间接翻译手法时,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被传达,虽然保障目标语读者可以用较少的处理努力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但并非是最佳关联。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使用不同翻译策略是为了追求最佳关联,便于译者进行相关推理。在此前提下,译者需要调整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平衡。即,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都必须出自最佳关联原则来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待。其中,译者会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判断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包括相似、差异、抑或缺失等,根据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及其推理能力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实施隐喻翻译。

基于关联理论的隐喻日译模式建构是一个探索,今后还将在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制定合理量化标准来判断关联度、丰富模式步骤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与此同时,在针对其他类型文本的适应可能性方面也有持续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1]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411.

[2]東森勲,吉村あき子.関連性理論の新展開:認知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京:研究社,2003:142—143.

[3]D.スペルベル、D.ウイルソン.関連性理論─伝達と認知─(第2版).内田聖二,中達俊明,宋南先,等,訳.東京:研究社,2006:67.

[4]尚晓佳.从民间故事《浦岛太郎》看日本人的海洋异界观.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7(1):27-30.

[5]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国外语,2010,7(5):106-111.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575.

[7]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1994,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