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阶层的兴起

一、日本武士阶层的兴起

平安时代(794—1192)末期,武士阶层逐渐崭露头角,这给中日之间一度停滞的交流带来了转机。

自公元794年废除遣唐使以来,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减少。虽民间依然保持着商船往来,但主要是以中国赴日的民间交流为主,当时南方的吴越国做了尝试,试图与日本建立国交,以获取贸易利益,但日方的态度却相当敷衍。当时的日本政府对外采取极消极的态度,几乎处于锁国状态,严禁官员和国民私自渡海。永承二年(1047),有一个名叫清原守武的人,因为私自入宋,货物被没收归官,人被流放到佐渡,他的同党五人被处徒刑。[2]

但随着武家的兴起,这种情况逐渐出现了转机。经历了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平家逐渐掌握政权。仁安二年(1167),日本武士平清盛(1118—1181)登上太政大臣的宝座。平清盛统治下的平氏政权没有采取先前一直奉行的闭关政策,而是主动与中国南宋政权通好并积极推进中日贸易的发展。[3] 为了使宋人商船直达其福原别庄所在的摄律,平清盛在今兵库县修建大轮田泊港口,同时开拓濑户内海的水上航道。嘉应二年(1170),平清盛在福原别庄招待宋朝商人,特意邀请后白河法皇出席[4]。宋朝商人回国后,向有关部门禀报了此事,宋朝便通过海商向日本政府送去了牒状和礼物,旨在扩大双方贸易关系,由于牒状中存在“赐”这一居高临下之字眼,受到了日本朝廷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平清盛仍是力排众议,坚持回以牒状与礼物。此后,也开始出现日本赴中国的商船,这一点在《宋史·日本传》当中可以看到明确的记载:

淳熙二年,倭船火儿滕太明殴郑作死,诏械太明付其纲首归,治以其国之法。三年,风泊日本舟至明州,众皆不得食,行乞至临安府者复百余人。诏人日给钱五十文、米二升,俟其国舟至日遣归。十年,日本七十三人复飘至秀州华亭县,给常平义仓钱米以振之。

源氏战胜平家,开设镰仓幕府掌握政权以后,也依然维持了这种支持对宋贸易的态度。据《宋史·日本传》的记载,绍熙四年(1193)、庆元六年(1200)、嘉泰二年(1202)均有因航海途中遇到风暴飘至中国的日本商船:

绍熙四年,泰州及秀州华亭县复有倭人为风所泊而至者,诏勿取其货,出常平米振给而遣之。庆元六年至平江府,嘉泰二年至定海县,诏并给钱米遣归国。

另外,幕府还对前往宋的商船数量做出了规定。据《吾妻镜》建长六年(1254)四月二十九日条记载,驶宋船数量不得超过5艘:

议定唐船事,批示规定员额即日施行。凡驶宋船以五艘为限,此外不得建造,应速令毁弃。

木宫泰彦认为在此以前往宋的商船数量当为数更多[5]

由此可见,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虽然国家层面并未直接建交,但日本统治阶层对与中国贸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国民不再因私自出海而获罪,中日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颇为频繁。而这也为中日佛教僧人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不少僧人趁此机会随商船入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