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型
2025年10月20日
1. 原型
“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组成。在古希腊,原型起初是指模子或人工制品的最初形式,印刷术发明后指排版用的字模(后来的铅字),属实用范畴的词语。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将该词用于哲学,并称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理念世界中的原型创造出来的[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和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分别界定了原型。荣格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6]。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心理活动就被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于是,荣格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弗莱称原型是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7],比如诗歌中出现的相同意象可以穿越时空,将相隔甚远的不同诗人联系起来。
原型分为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如善恶斗争)和人物四大类型[8]。人物又可分为善恶两类,这其中善者可细分为灵魂拯教者(上帝、耶稣、神职人员等)和肉体拯救者(所罗门、孙悟空、诸葛亮等)。原型有强劲的继承性、传播性和无限生成转换性。[9]如同词语、音符和几何图形会在不同的排列组合和变换中产生出相似的语句、乐章和图画。起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的童话《灰姑娘》如今在全世界流传,而其版本则多达700多种。由此,原型的传播性可见一斑。而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中,都可以看到人变成动物、动物变成人、人变成植物、植物变成人、人变成石头、石头变成人。原型在不同的领域之间不断地转变生成新事物。中国文化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孙悟空形象,亦符合原型理论模式,也是由石头孕育而成,可以变身成人、动物、植物,完成保护唐玄奘取得真经的任务后修成正果,成为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