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10月20日
引言
中井履轩(1732―1817),江户中期儒者,名积德,号履轩。其父中井甃庵、其师五井兰洲、其兄中井竹山接连任怀德堂的第二、三、四代学主。中井履轩与其兄在怀德堂活跃期间,怀德堂迎来了全盛期。
中井履轩是怀德堂经学的集大成者,有《七经雕题》《七经雕题略》《七经逢原》等传世。履轩的《七经逢原》是辗转相承诸经注中代表其“一家之言”的最成熟的作品[1]。《四书逢原》即《论语逢原》《孟子逢原》《中庸逢源》《大学杂议》,是《七经逢原》中的四种,是履轩解释、评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作品。中井履轩的《四书逢原》整体上对朱子理学持批判态度,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的立场。
近年来,有关履轩《四书逢原》经解与思想的特点,中日学者皆有撰述。但是,有关履轩的义利之辨思想提及甚少。朱谦之在《日本的朱子学》中通过分析履轩对《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与《孟子·离娄》“所欲与之聚之”的解说,提出履轩“商人本位”的思想。刘金才在探讨町人伦理思想与日本近代化动因时,提到“履轩将商人求富视为‘遵天道而为’”[2]。也就是说,履轩认同求富这一行为,认同“利”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系统地论述履轩的义利之辨思想。因此,本文通过分别梳理朱熹与中井履轩的义利之辨思想,分析两者思想的异同,进而阐明中井履轩义利之辨思想的特点。作为怀德堂门人,中井履轩的义利之辨思想对当时町人伦理价值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