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日隐喻翻译模式建构
译者在翻译隐喻时,会尽可能努力实现最佳关联,但翻译并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包括译者的推理和翻译环境的变化等都会作用于翻译,最终翻译策略的选择与使用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寻求更好翻译效果、实现最佳关联的情况下,译者会在潜意识中思考如何翻译隐喻才能达到最佳关联。翻译策略的取舍选择是翻译者认知体验过程的外化表现[5]。另外,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翻译,吉利·雷维(Jiri Levy)提出“翻译是选择的过程”[6]。基于此想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会考虑、比较不同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然后进行选择,使用不同翻译策略。由此,在充分分析隐喻翻译过程的基础上,有可能建构一个可以指导实现最佳关联选择过程的隐喻翻译模式。需要明确的是,笔者所尝试建构的模式并非规约性模式,而是译者在寻求最佳关联过程中能体现的可选择性方案。具体如下:

隐喻翻译模式
译者在全面理解原语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意义后进行翻译。在翻译的最初过程中译者就将先选择是优先原语还是优先目标语。一种选择是从原语的语言表述或从更复杂的原语语义单位的语义选项表中进行译语的选择。即上图中“选择解释原语中可能的隐含意义”这一选项。另一种选择是从目标语的语义选项表中选择。译者在判断原语隐喻存在多种弱隐含,且无法把握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的情况下,选择目标语表述,在目标语文本上追求和原语文本意义上的一致性。
一方面,当译者选择解释原语中可能的隐含意义时,为了实现最佳关联,就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得到的语境效果。译者通过译文试图进行的解释应该在那些同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的部分,也就是能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那些方面同原语相似。译者在表达时应做到既能产生原语作者企图让目标语读者做出的解释,又不让其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7]。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之间的平衡,利用“保留原隐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使目标语读者可以用适当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或者通过附加的处理努力获得相应额外的语境效果”的目的。
另一方面,如果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之间出现失衡,则会出现两种情况:由于付出的处理努力较少,所以获得的语境效果也较小;付出过多的处理努力,但却未获得相应多的语境效果。而这两种情况有各自对应的解决办法。针对前一种情况,可以采用“保留隐喻+增补”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关联。因为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目标语读者可能会被直接翻译来的隐喻意象所迷惑,但其实这个隐喻对于原语读者来说是可正常理解的。所以针对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这一点,为了达到最佳关联,需要付出其他处理努力。因此译者用注释的形式向目标语读者再现与原语读者相关联的语境效果。另外,从实现最佳关联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要求以相对较少的处理努力获得相对较多的语境效果。因此,为了减少付出的处理努力,有一种方法是提高可获得的语境效果。通过加上适当的注释,可以明确隐喻的文化背景和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目标语读者可以用较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较多的语境效果。同理,对于后者的情况,在避免付出处理努力过多的同时,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译者可采用“保留隐喻+增补”的翻译策略,通过添加喻体信息,来减少目标语读者付出处理努力的量,同时保证正常语境效果的获得。
如果译者在最初的阶段选择用目标语来表达原语隐喻,那么就必须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否可以理解原语隐喻。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优先考虑的影响因子。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原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相似性高的情况下,目标语读者和原语读者一样,以尽可能多的语境效果为目标,从原语的语言表达或者原语中选择更复杂语义单位的语义选项。在此,可分为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原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相异、目标与读者的认知语境缺失这两种情况。在目标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佳关联,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目标语来表达原语隐喻隐含义,以减少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由于使用了替换隐喻的翻译策略,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减少,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也被很好地传达出来。但是,在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缺失的情况下,即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不存在表示原语隐喻隐含的语言表达,或者目标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中没有类似原语隐喻的文化性假设,为了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必须进行文化补偿。为了进行文化补偿,就有必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采用隐喻替换为明喻的翻译策略就可促进目标语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减小处理努力。而当目标语读者不能接受原语隐喻的情况下,即使再保持隐喻的形式,目标语读者获得语境效果也不会得到提高,反而有可能成为其理解的障碍,所以在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缺失的情况下,只能译出喻意,确保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得以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