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枝岐歌舞伎发展历程

2.桧枝岐歌舞伎发展历程

歌舞伎,即由传统的古典演出模式演出的歌舞伎,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日本传统戏剧。起源于庆长八年(1603),是一位称为出云阿国的女性表演家在京都开始的念佛舞蹈。在当时的京都,丰臣势力和德川势力的对立日益紧张,在民众之间蔓延着现世主义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以身着华丽装束的“歌舞伎者”为主角的这种舞蹈抓住了民众的心,博得了很高的人气,并扩展到了其他地方地区。在地方上也产生了地域性的艺妓歌舞伎艺团,几乎全国都会举行歌舞伎演出。元禄时期,由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促成了日本文化灿烂时期,即“元禄文化”期。此时期,歌舞伎也趋于成熟,统治阶层开始承认其地位,除较为系统正宗的大歌舞伎外,地方戏曲的演员,即“地役者”(地方演员)或“地廻りの役者”(进行巡回演出的地方歌舞伎演员)等词汇也被广泛使用。因此,虽说都被叫作歌舞伎,但其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松竹运营的专业演出模式的大歌舞伎之外,还有“中歌舞伎”和“小歌舞伎”。本文研究的桧枝岐歌舞伎正是“小歌舞伎”的一种。下表是笔者整理的歌舞伎的分类。

表1 歌舞伎分类

桧枝岐歌舞伎即地芝居,也被称为“小歌舞伎”“农村歌舞伎”“地歌舞伎”。舘野太朗(2013年)[6]指出在学术研究的情况下,基本上都会使用“地芝居”这个称呼,所以在本文中,对于桧枝岐歌舞伎采用了“地芝居”这个称呼。

在桧枝岐村所属的南会津地区,早在贞享年间就有地芝居演出的记录。而桧枝岐歌舞伎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宽保年间。至宽政、文化年间,当地地芝居迎来了兴盛期。当时由于日本实行诸如宽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颁布禁令,禁止奢靡及娼妓,因此当时戏剧主要以根据德川幕府初期的史实改编的故事为内容,所以代官对此的审查很严格。而当时由于桧枝岐地区位置偏远,与外界没有太多交流,再加上产业以农业渔业狩猎为主,经济落后,因此当地没有其他娱乐手段。由此作为镇守神祭礼的奉纳歌舞伎——桧枝岐歌舞伎受到大家的喜爱,被作为“大众艺术”,由当地农民上演,并作为村民唯一的心灵慰藉被代代传承下来。桧枝岐歌舞伎采用向镇座在本村的爱宕神和镇守神奉纳的形式来进行演出,其舞台被称为“舞殿”,设在镇守神的境内,面朝山坡上的神殿,因此在村落里作为祭祀活动来表演的桧枝岐歌舞伎也具有很强的祭祀性。此外,桧枝岐歌舞伎从演出前的准备到演出结束,都由村民共同准备和演出,由此桧枝岐歌舞伎成了这一地域共同体的纽带,提高了当地居民的一体性和传承性。基于桧枝岐歌舞伎的祭祀性和桧枝岐村这一共同体基盘,桧枝岐歌舞伎几经磨难,延续至今。

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废除旧有陋习及落后的传统文化,各地政府对戏剧进行了管制,随之也加强了对地芝居的取缔。明治五年(1872),颁布了地狂言禁止令,桧枝岐歌舞伎又一次陷入衰落。大正十四年(1925)左右,乡土教育运动等社会教育运动盛行。当时桧枝岐地区也盛行青年团举办的夜校会,借此桧枝岐村开始关注地域发展,由此村民产生了桧枝岐歌舞伎是地域文化这一认识,“千叶之屋花驹座”也应运而生。太平洋战争末期,许多剧目被禁止,众多役者遭到迫害。早川孝太郎(1939)[7]所著《桧枝岐村探访记》对地芝居这样描述“所謂村芝居を地芝居といひ、以前は鎭守神社の祭典に、村の若者が役者となって行ったもので、祭りの後は、他村に招聘されて興行に出たものであるが、今はない。”[8]可知,桧枝岐歌舞伎在这一时期也被迫中断。其后1—2年,桧枝岐歌舞伎再次上演,但由于食物不足、经济凋敝等问题,桧枝岐歌舞伎难以为继。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开始,二战后日本政治文化重建,桧枝岐歌舞伎又得以再次发展,这一时期,桧枝岐歌舞伎不仅在村里进行祭祀仪礼演出,作为民俗艺能也会在福岛县内的演艺大会上进行表演,并且多次被媒体报道,称其为“珍贵的民俗艺术”。昭和二十六年(1951),从明治时代开始一直致力于歌舞伎传承的竹本藤太夫去世,60年代开始桧枝岐村使用录音机将附近地区和其他县义太夫的解说录下来用于上演。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府推进村庄的观光化,歌舞伎这一地方戏曲也作为观光资源,吸引了很多游客。桧枝岐歌舞伎不仅在福岛县内邻近的町村,如旧伊南村、旧南乡村、石川町等地进行表演,也在新泻县旧入广村等与桧枝岐村相接的町村部进行村外演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敬老会和老年人福利设施等场所的演出有所增加,桧枝岐歌舞伎公演也从每年一次的7月镇守神祭和不定年上演的5月爱宕神祭增加到每年三次定番演出。1976年,桧枝岐的舞台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财产后,外部观光客更是不断增加。据田屿玲(2019)[9],村里的观光业界和政府机关的相关人员对歌舞伎本身并没有什么兴趣,对剧团和团员的活动也不提供支持。但是为了经济利益,却多次要求花驹座“增加公演次数”。这是因为当时为扭转“桧枝岐观光过度依赖尾濑观光”的局面,自20世纪70年代行政方面开始以“转型为仅本村也能吸引观光客的全年型观光地”为目标,桧枝岐歌舞伎便被作为“摆脱对尾濑观光一边倒局面”的重点。另外,在观光业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歌舞伎团员也很多,他们在本职工作之外,同时参加歌舞伎活动,但是对歌舞伎本身不感兴趣的观光·行政方面却并不会给予这些团员优先练习的时间。当时的星重郎团长甚至想要解散剧团。由此可知,由于行政和观光相关人员缺乏对同为村民的表演者们的理解和协助,与希望在传承活动和观光利用中寻求平衡的表演者之间产生了冲突。经济高度成长期以后,电视等新娱乐手段的登场使人们对歌舞伎失去了兴趣。随着经济增长,年轻人的流失、后继者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演出也变得困难起来。负责人和观众都以老年人为主,存续危在旦夕。面对这样的情况,花驹座在接受游客的同时,也采取了尽可能减少村外公演等自主阻止旅游化的措施。从1986年开始,花驹座利用学校这一教育场所指导歌舞伎,继续展开呼吁地域重要性的活动。1998年,为使对桧枝岐歌舞伎感兴趣却无法表演的村民也能参与其中,当地设立了“桧枝岐歌舞伎后援会”。以此为契机,村民对歌舞伎的兴趣有所恢复。由此,行政方面和关心桧枝岐歌舞伎的村民及花驹座之间冲突也有所缓解。1999年,桧枝岐歌舞伎被指定为福岛县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2017年荣获“传统文化POLA奖”,作为传统艺术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现今,桧枝岐村共524人,桧枝岐歌舞伎仍每年定期由当地村民进行表演。浦部·渡邉(2016)[10]指出:“公演は村外から毎回800~1000人もの観客が集まる”[11]。从尾濑桧枝岐温泉协会2017年刊登在宣传册中的照片中,也能看到大批观客聚精会神观赏歌舞伎的场景。由此可知,桧枝岐歌舞伎现今仍焕发活力,吸引大批村内外游客。2021年由于疫情原因,对观看人数进行了限制,但仍有200多人特地来到桧枝岐村观看歌舞伎。此外,用于相关资料保存及宣传的桧枝岐相关博物馆及传承馆设施完善。相关数据化资源丰富,在各大网站都能搜索到其相关介绍。另外,现今桧枝岐村除花驹座外,还建立了直接后援“歌舞伎座后援会”,间接后援的还有“商工会青年部”“青年团”“桧枝岐公所”“观光协会”等,其各自职责如下表所示。

表2 桧枝岐歌舞伎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