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世俗和便利店中的情感差异
惠子——便利店虔诚的“教徒”,深谙便利店空间的秩序,所以她知道,“这儿是个强制性确保正常的地方。异类立即就会被排除。”便利店中异类出现但最终被排除的过程,一方面让惠子觉得神清气爽,因为自己的神圣空间恢复了宁静,另一方面却让惠子联想到自己在世俗中的境遇。
小说中描写了两次惠子和同学一起聚会的场景。第一次是和美穗、由香里两人的小型聚会。在聚会上三人不免谈到恋爱、结婚、生子的话题,惠子虽然已经向妹妹学习了如何回答别人的询问,但是有时会忘记“标准答案”,条件反射般地回答自己真实的状况。第二次聚会是聚集了十几个同学的烤肉派对,在大家的寒暄中,因为惠子单身、打工的现状,不免成了所有人的关注对象。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质疑,惠子勉强应对着,但偶尔出现的“超纲”话题,让惠子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出自己不通世俗人情的异常之处,露出了破绽。在这两次聚会中,惠子说出自己没谈过恋爱,引起了同学的震惊;又说自己身体不好只能在便利店打工,但是却被同学质疑身体不好为什么“每天却还在做着长时间站立的工作”;当同学们积极地为惠子想办法找男朋友的时候,惠子却忘记自己保持沉默的法则,发出“维持现状是不行的吗?那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种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疑问,让整个聚会氛围陷入尴尬。惠子露出的这些破绽既让别人大吃一惊、不知所措,也让她自己感觉到别人在用“见到妖怪似的表情注视着”自己。因为被其他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惠子心底逐渐浮现出不安。
在《世俗与神圣》中伊利亚德认为,社会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存在对立性,即自己所处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以及其周围的未确定空间之间的对立性。自己所处的领域是世界,就是宇宙,而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东西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异质的、混沌的空间”。在混沌的世界里,充满了“另类人”,这些人被视为恶魔和亡灵。对于惠子而言,世俗世界存在着她未知的、未确定的内容,所以成了惠子心中所谓的混沌,相反,便利店就是她的宇宙。在相当于自己宇宙的便利店里,惠子不仅仅擅长遵守其间的工作秩序,也能够把握便利店闲暇之余存在的和工作无关的元素,以及其中与人相处的诀窍。
惠子“观察她(泉小姐)所穿鞋子的品牌,或者偷看她柜子里的外衣商标来做参考”,然后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找到同类型的服饰品牌,尽量贴近“标准三十余岁女性的典范”。伪装完自己的外形,惠子还需要伪装自己的表情、语言、举止,她杂糅了便利店里其他几个员工的说话语调,然后观察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反映,并学习着“扭动脸上相同位置的肌肉”以迎合大家的神情举止。虽然有时“听着两人感情丰富的对话”,惠子会产生一丝焦虑,但最后总归能感受到便利店里因为自己而变得更加融洽的氛围,意识到“啊啊,我刚才熟练地扮演好一个‘人’了。”惠子从便利店闲暇中得到的“这份放心的感觉,已经不知在便利商店这个场合重复过多少遍”。在便利店,惠子的举手投足都符合店员的标准,也符合三十多岁的女性的标准,整个人就是便利店的组成部分,融入其中并不觉得有异于常人之处,所以惠子在便利店中能够感受到安心,因而心底对便利店有了一份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