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在日本文坛上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崭露头角。自平成元年(1989)以来,女性作家获得芥川奖、谷崎润一郎奖等文学大奖的比率逐步提高。年仅19岁的女作家绵矢莉莎获得了第130届(2003)芥川文学奖。9年之后,第148届芥川奖获得者是75岁高龄的黑田夏子。2018年第55届谷崎润一郎奖获奖作品《飞族》细致地描写了老年女性孤独的晚年生活,其作者是凭借《锅之中》获第97届(1987)芥川奖的村田喜代子,今年已然75岁高龄。由此可以看出,年龄跨度极大的日本女性作家们凭借敏锐的感知和专业的笔触,以毫不动摇的姿态创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不断为日本文坛送来新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这样评价她们:“在不远的将来,日本能够构建新小说思想或思想性小说这种文学世界的,唯有(日本的)年轻女性们。[1]”村田沙耶香就是其中一员。
村田沙耶香于1979年8月14日出生于千叶县印西市,2003年发表作品《哺乳》正式步入文坛,2009年凭借《银色的歌》获得第31届野间文艺新人奖,《白色的街、那种骨头的体温》于2013年获得三岛由纪夫奖,2016年凭借《人间便利店》获得芥川文学奖。《人间便利店》这一作品主要描写了36岁的未婚女子古仓惠子在便利店打工的遭遇。主人公古仓从小就是社会中的异类,没有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在她看来,在便利店打工是成为世界中一个“正常的零件”的方法,也是让自己变成“正常人”的手段。于是,18年来她一直以店员的身份支撑着便利店的发展,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这个水箱般透明的空间。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新入职的男性员工——白羽。他懦弱懒惰,对社会秩序抱有极强的偏见,始终蔑视便利店内的一切。作为店员的他甚至跟踪女性顾客并因此失去了工作。他的到来冲击着便利店的稳定,冲击着古仓一直维护着的“正常”。经过一段接触后,同为异类的二人为逃避其他人的流言蜚语,决定伪装成夫妻并以同居的方式显示他们也是“正常人”,他们并没有与其他人不同。白羽开始寄居在古仓家中,古仓辞去了便利店员工的工作,准备参加招聘面试。然而当她在面试前踏进一家便利店之后,她心目中的“正常”回归了,她决定放弃与白羽之间看似正常的关系,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便利店中。最终,异质的夫妻关系瓦解,古仓回到了将自己正常化的便利店。
人不可避免地要在群体中生活,古仓和白羽也是一样。从平常含义上说,“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2]而在心理学的视角下,群体的定义与之截然不同。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了同一方向,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3]由此派生出了心理学中的新分支——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以处于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群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体概念的界定、群体分类、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从众行为、群体与其成员的相互作用、领导与权力等内容。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和德国。法国塔尔德的模仿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群体心理研究。他认为,模仿是最根本的社会事实,是社会互动的关键,是一种群体影响下的个体行为。之后,勒邦于1895年出版《群众心理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这本书被认为是群体心理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4]。
勒邦将群体心理主要归纳为催眠状态,即群体中的个体意识消失,而这正是古仓所向往的状态,即消灭自己的个性,成为名为便利店店员的生物。勒邦认为,“在群体中,个体的特定习性被湮没了,相应地,他们的个性也消失了。异质的东西被淹没在同质的东西中。”[5]在便利店中的个体,都被赋予了店员的身份。在家庭中,人们被赋予为特定的角色。在社会这一庞大的集体中,“异质”是被淹没的存在,换言之也是被凸显的特征。古仓和白羽作为社会的异端,他们在便利店、家庭、社会这三个群体中是如何被同化,又是如何显现出自己的“异质”的呢?他们有着何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导向又是如何付诸行动的呢?本文将从便利店集团、家庭集团、社会集团下的自我认知出发,借助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古仓和白羽对这三个群体的看法并发现同属异端的二人迥然不同的心理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