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堤吹腔与桧枝岐歌舞伎的比较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 刘 月 张 旭
[摘要]马堤吹腔作为山东省的地方戏曲,在抑制文化均质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笔者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及访谈后发现,它也面临着传承发展难等困境。与此同时,日本福岛县的桧枝岐歌舞伎正是对非遗及地方戏曲继承与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本研究旨在分析“马堤吹腔”与“桧枝岐歌舞伎”在规模、发展宗旨,优势、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异同,以探求桧枝岐歌舞伎的成功经验对于马堤吹腔的继承与发展的适用性。
[关键词]马堤吹腔,桧枝岐歌舞伎,地域文化,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
马堤吹腔是山东德州市马堤村的古老传统戏曲,于2009年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前身是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因为伴奏大多是笛子、笙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桧枝岐歌舞伎是自江户时代流传,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并由村民进行表演的祭祀歌舞伎,也是一种地方戏曲。在江户观剧的农民,被其美丽所吸引,回到村子里开始学习并进行表演便是其发展的开端。这两个地方戏曲都对传承民俗文化及抑制文化均质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笔者对相关定期刊物、硕博士论文、德州年鉴、夏津年鉴、德州日报及夏津文化局编纂的《故道遗珠》[1]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堤吹腔虽然得到了诸如民俗学、音乐人类学等各界学者的关注,但与其他地方戏曲的研究相比,学术界对马堤吹腔兴趣不是很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直接将马堤吹腔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很少。经笔者分析发现,虽然有很多学者将其作为部分研究案例,但是直接将其作为研究主体的论文很少,目前笔者只搜索到两篇。②在这些相关研究中,并未看到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马堤吹腔的研究。另外,在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中,几乎没有以马堤吹腔的继承和发展为研究内容的文献。对马堤吹腔被选为非遗后的现状分析也不足。关于桧枝岐歌舞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和地理学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的文献也不足。或许是因为桧枝岐的舞台是国家指定有形文化财产,与对桧枝岐歌舞伎这一地方戏曲的研究相比,关于桧枝岐歌舞伎舞台的研究更多。另外,关于桧枝岐歌舞伎的历史发展等的研究也很少,缺乏对其发展过程的梳理。那么两戏曲的外部发展环境与戏曲内部性质有无相似性?两戏曲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境并如何解决?而桧枝岐的成功经验是否适用于马堤吹腔?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马堤吹腔及桧枝岐歌舞伎的历史发展、性质、规模、发展宗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