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2.明清时期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马祖毅(1986)[24]将东汉至唐宋时代的佛经翻译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将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定为第二次翻译高潮,将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定为第三次高潮。这同样也是间接翻译现象大面积出现的高潮时期。

生产力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扩大和深化,明代西学东渐带来的震惊,激发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与对知识的渴求,启发了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引进和接受西方现代思想。而当时社会现状在翻译人才、经济条件、政治情况、思想文化上存在空白,无法满足社会历史语境提出的要求,加之翻译时效性的需要,在这个矛盾之下,通过间接翻译译介西学的情况更为普遍。

其中,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是经由日语间接翻译的高潮。赴日留学的大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了解到西方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知识,并通过间接翻译介绍回中国。根据佘协斌和陈静(2004)[25]的研究,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曾创办著名的《译书汇编》,刊载过许多欧美的学术名著,包括美国伯盖司的《政治学》、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英国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斯宾塞的《代议政体》等。这些中译都是经由日译本的间接翻译,而不是直接从英、法原本翻译而来。

根据郭延礼(1997)[26]统计,“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近代翻译文学家中属日本留学生者约占全部翻译家(指已查清身份的翻译家)的三分之一”,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大批近代翻译文学家不仅向中国译介日本文学,还通过日语间接翻译了英、美、法、德、俄国等国家的作品。

经由日文间接翻译西学典籍如此普遍,不仅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日留学,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正面临列强的威胁,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量译介西方书籍,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中日文化同根同源,较为接近,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人大力提倡从日文间接翻译西方书籍,认为这样比从英语直接翻译更加便捷,效率更高。[27]

此外,罗列(2014)[28]指出,在这一时期,尤其是“清末的翻译实践中,译作发表时没有注明原作和原作者,只标注译者名的情况很常见,至于间接翻译所经由的中介文本和译者,更是处于隐身或被忽视的状态”。这种不标注原本信息的倾向极大地加大了间接翻译的研究难度,表明翻译在当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急需引进外国文化时的技术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具备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间接翻译自然备受青睐,人们对间接翻译的容忍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