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仓——本能与生存之间
古仓从小就依从着人类本能行动。举例来说,前文提到的“小鸟事件”指的是当她在公园发现死去的小鸟时,对母亲说要带回去做成父亲最喜欢的烤肉。在她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有两个男生在体育课上扭打成一团,她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用铁铲朝他们的头上砸了过去。弗洛伊德曾指出,“攻击他人的欲望自人幼年时期就存在并不断延续。人无法去除这种情绪的影响。”(笔者译)也就是说,古仓对别人的攻击欲在心理学视角下是有合理解释的,而她受此种心理影响的程度似乎比正常人深。成年后的古仓曾有如下想法:“众人面对奇怪的事物,都会无所顾忌地一脚踏入,都觉得自己有查清其中缘由的权利。而我只觉得困扰至极,既傲慢又惹人生厌。有几次,我觉得实在太烦人,甚至想过像小学时那样,用铲子把对方打到停下来为止。”[29]
人类为了适应社会和集体的生活,会压抑自己的欲望(本能)。也正因如此,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转。古仓为了迎合社会的观念,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正常人,进入便利店开始了长达18年之久的打工生涯。18年之后,适婚年龄的她作为便利店的临时工已然不被社会群体认可,她开始谋求新的改变。但是经过和白羽伪装成恋人、决定穿上制服再次找工作等诸多尝试之后,文章的最后,古仓还是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回到了便利店。同时,她拒绝了白羽,理由是“我不能跟你走。我是名叫便利店员的动物。我不能违背我的本能。”[30]这里提到的本能显然与幼年时代的本能不同,古仓将攻击他人的冲动转换成了不伤害群体中他者的形式,换言之,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便利店成了古仓的本能。她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诉求,进而发现了能够适应社会的本能。
压抑本能也好,适应社会也好,上述提到的古仓的一系列改变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为了生存,古仓活用了自己的模仿能力。引言中提到过,塔尔德的模仿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群体心理研究。在群体中的个体有着模仿他人的趋势,而“模仿”行为对于古仓来说尤为重要。
古仓从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必须模仿别人才能让自己显得正常,但儿时的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正常人”。进入便利店之后,她依旧怀着不明了的心情模仿周围人的动作。她学习其他店员的说话方式、穿着打扮,由此构筑自己的性格。店中其他两位女性员工——菅原和泉成了古仓主要的模仿对象。“我把泉小姐与菅原小姐的语气糅合起来说话”[31]“二者交织起来的语气,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恰到好处。”[32]不仅如此,她还能敏锐地感知到周围人的变化。当她偶尔拜访在老家的朋友的时候,不由生出如下疑问:“大概是因为美穗与皋月频繁在老家碰头,她们的表情和语气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吃点心的方式很相似,两人都用做了美甲的手将曲奇掰成小块再送进嘴里。她们以前就这样吗?”[33]当她看到白羽无法顺利做好店内的工作的时候,还会给予同为“异类”的白羽忠告:“我的意思是,所有人都在扮演心目中的‘普通人’这种虚构的生物。跟便利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扮演‘店员’这种虚构生物是相同的道理。”[34]
对于古仓来说,模仿是有自主意志的行为,而她身边的正常人却无法察觉到自己在无意识中已经被周围人同化了。古仓认为,只要自己在便利店这一如同透明水槽的空间中,只要自己身处这一群体,按照员工手册工作,不断模仿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就能以“正常人”的姿态生活下去。而实际上也诚如她所想,在到适婚年龄之前,她在这一空间中平稳地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由此也可以看出,便利店的构造是相对简单的,她不需要通过个人意志做决定,也不需要迎合同事与上司,只要保证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店内的工作,便利店便会一视同仁——“不论性别、年龄、国籍,只要穿上相同的制服,所有人都是待遇均等的‘店员’”[35],古仓就可以一直以“店员”的身份生存下去。
然而,古仓虽能模仿他人的行为动作,却无法拥有他人的心理活动。换言之,她无法获得正常的情感感知。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情感,这两点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36]的存在而建立的。早期哲学家将此定义为“共情”能力,即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人类的共情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37]正常人之所以能够“共情”是因为有这一镜像机制,古仓看到家人为自己担心的样子,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改变,但是却无法理解其中真意,这种“共情”能力的缺乏始终伴随着古仓,而镜像神经元理论恰好为古仓的“异质化”提供了生物学、心理学领域的解释。
如果不顺遂大众固有的发展模式的话,不管是儿童还是大人都会被自认为正常的人用“夹杂着好奇心,像在观察一只可怕的怪物”[38]的眼神审视。而一旦被当作“异类”,就会被正常的世界静静地排除掉,“不够正经的人都会被处理掉”[39]。所以家人才一直盼望着她的(不适应社会的)“病”能够“治好”。这是古仓成年后逐渐领略到的。如果顺从自己的本能,自身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为此她开始寻求更高阶的模仿。
与半途而废的白羽相比,古仓认为:“那些正面对世界宣战,为了赢得自由而奉献一生的人,我觉得他们至少对这份痛苦是诚实的。”[40]她看穿了白羽的内心,对于他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古仓曾有如下评价:“咦?你明明讨厌别人干涉自己的人生,还偏要选择这种在乎他人看法的生活方式吗?”[41]小说中的她虽然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了便利店,看似失去了自由,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她对便利店有献身型的情感,是她放任自己被群体催眠的结果,是她为了自身生存所做的平衡。在变成正常人的路上,她始终贯穿着自我意志,追寻着社会群体下的相对自由。从这一点来看,她比束手束脚的白羽要自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