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2025年10月20日
1.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从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梁启超也曾经在他的著述中赞扬中国翻译的这个‘热烈腾涌’‘译业宏富’的‘开局’”[20]。
我国间接翻译现象最早始于何时,尚未得到史料的证实。但根据历史学界的研究,我国的佛经翻译最早始于东汉桓帝时,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这一时期,间接翻译就已经出现。当时组织佛经汉译的前秦高僧道安在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时,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使用了“译胡为秦”[21]的说法。结合相关研究,可知我国汉译佛经大多并非直接译自从印度传来的梵文本,而是译自各种西域语言(胡语)。佛经汉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既精通梵文又懂得翻译的高僧过于稀少,根据Hongwei Jia(2020)[22]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多采用团队间接翻译的模式,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快速翻译大量佛经典籍,加速了佛教的传播。
刘宓庆(2005)[23]指出,“中国翻译以宗教典籍为开局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从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来看,经济上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第一条小缝”,政治上内外交困,渴望某种思想寄托与缓解,思想上儒学沦为毫无生气的“经学”。这些历史条件对佛教的传播提出了要求,因而间接翻译同样在历史的必然要求之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