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诗歌集月亮意象的比较
➢离别相思之月:
いまこむと いひしばかりに 長月の ありあけの月を 待ちいでつるかな
夜夜盼君到,不知秋已深。相约定不忘,又待月西沉。
(第21番 素性法師)[1]
这首和歌以女性的视角吟咏,感情含蓄。男子说马上就来,可是女子等到有明之月高挂天边也未见他的身影。等待的女子是如何失落,不言而喻。本和歌表现了访妻婚制度下女子的相思之苦。
ありあけの つれなく見えし 別れより あかつきばかり 憂きものはなし
仰看无情月,依依悲欲绝。断肠唯此时,拂晓与君别。
(第30番 壬生忠岑)[2]
这首和歌描写了一幅凄凉的图画,黎明前的月亮散发着清冷的月光,万籁俱寂,一派忧伤。据传此和歌正是壬生忠岑与恋人分手离别时所作,此情此景让人顿感凄苦。此后,每当看到晓月之时歌人该是怎样的苦楚啊!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沈佺期)[3]
这一首诗刻画了一位对戍边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少妇形象。全诗辞藻华丽,情景结合,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4]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
➢自然之月:
夏の夜は まだ宵ながら 明けぬるを 雲のいづこに 月やどるらむ
夏夜匆匆尽,依稀露曙天。云中留晓月,恋恋不思还。
(第36番 清原深養父)[5]
歌人正入迷地看着月亮,天就亮了。于是不免感叹夏季的短暂。此和歌借月亮写季节,突出了歌人对季节的敏锐感觉。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王维)[6]
全诗自述“好静”之志趣,以清风、明月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颔联还是透露出些许官场不得志的失落与苦闷的气息。
➢思乡之月:
天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いでし月かも
长空极目望,万里一婵娟。故国春日野,月出三笠山。
(第7番 阿倍仲麿)[7]
《小仓百人一首》中收录的望月思乡歌仅此一首,作者是20岁时作为遣唐使赴唐留学,并在唐为官的阿倍仲麻吕。这首和歌是阿倍仲麻吕回日本时所作,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直率地表现了出来。阿倍仲麻吕与唐朝的李白等人交好,这首和歌被认为是受唐诗的影响所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8]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时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的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被广为传诵。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9]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忧愁之月:
月みれば ちぢにものこそ かなしけれ わが身ひとつの 秋にはあらねど
举目望明月,千愁萦我心。秋光来万里,岂独照一人。
(第23番 大江千里)[10]
举头望月,各种思绪扰乱内心,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秋天啊,为什么忧愁独落我身?这首和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之情和孤寂悲凉。这首和歌被认为是模仿白居易的“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所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11]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景,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反衬出他孤苦的形象和凄怆心情。诗人为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忧愁,以沙鸥自比,感人至深。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宫词》 顾况)[12]
玉楼中的笙歌笑语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怨情也早已显露。别殿里笙歌阵阵、笑语声欢,自己则在凄凉如水的月色里独听更漏,长夜不寐。鲜明的对比道出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