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情感的温度”的多模态隐喻解读

3.“食物是情感的温度”的多模态隐喻解读

动画电影以视觉模态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美食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关于美食的描写穿插于故事情节中,映射出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内心活动。在新海诚的作品中,啤酒、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咖啡、便利店的零食与饮料、宾馆冰箱中的泡面与速食、热气腾腾的味噌汤与美味诱人的松饼,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也成为人物形象的特色,隐喻着人物的性格。

日本对未成年人饮酒有着严格的限制措施,只有年满20周岁才能饮酒,因而能够喝酒也被视为成年人的“特权”,也意味着从“孩子”成为“大人”。不论是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放松心情,还是休息日与朋友或者同事小聚,“酒”都是日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居酒屋」和「飲み会」也成为身在职场的成年人的夜生活符号之一。《言叶之庭》中少年秋月孝雄第一次与古文课女老师雪野百香里相遇的时候,雪野老师坐在亭子中,慢慢啜着一瓶啤酒,脚边散落着许多巧克力的包装。原本应当在夜晚用于放松身心的“酒”在白天却是失意的象征,隐隐喻示着职场生涯的不顺。从少年的视角来看,工作日的清晨在公园里独自喝酒,随身的包里装满巧克力的雪野老师是一个“奇怪”的大人。“巧克力”是小孩子们才喜欢的食物,“巧克力配啤酒”的搭配看上去充满了违和感,究其原因,还是应当归结于二者分别代表的“幼稚”与“成熟”所造成的矛盾。这也正是雪野老师内心深处的矛盾:明明已经是一个27岁的成年人,却好像还保持着15岁时的心智,想要努力走出当前的困境,却总是无法迈出那一步。但是随着二人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食物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个人开始共享彼此的便当,因心情压抑而丧失味觉的雪野也在电话里说道:好像已经能够渐渐尝出食物的味道。及至在暴雨天气里两个人到雪野家躲雨,热气腾腾的蛋包饭和饮料也暗示了雪野的内心已逐渐变得温暖。从冰冷没有温度的啤酒到用心制作的便当、温暖的蛋包饭,食物的温度映射了人物内心的温度。

以食物喻情感的手法同样可见于《秒速五厘米》和《天气之子》:贵树决定去枥木见明里,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列车不断晚点,抵达目的地已是深夜,远远超过了二人约定的时间,疲惫与不安让贵树的心情降到了冰点。当走出车站,他欣喜地看到明里安静地坐在候车室。夜深了,所有的列车都已经停运,车站的列车员也下班了,两个人围在小小的火炉旁,开心地分享着明里带来的便当;帆高与阳菜在暴风雨的夜晚四处躲避警察的“追捕”,终于有一家宾馆尚有空房,三人得以暂时有了一处容身之所,窗外是极端天气,随着微波炉“叮”的一声,方便面、炸鸡块等食物也随之加热好了,三个人共同分享热气腾腾的美食,暂时忘记了一切烦恼。窗外的风雨和屋内温暖的食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食有着治愈的力量,温暖的食物也温暖了人物的内心,贵树、明里、孝雄、帆高,每一个在生活中经历了伤痛,内心伤痕累累的主人公,都在这样的时刻被温暖的食物抚慰了心灵,完成了内心的治愈。沈维琼(2013)[19]在分析食物作为文本的隐喻时提到,食物不仅是“眼中之物”“口中之物”,更是“心中之物”“灵魂之物”。基于美食通过“口中所感”进入“心中所及”的特性,电影常会借助美食来作为情感激发、欲望调动和换回本我的重要方法,这是美食作为具象符号在电影世界里实现的最基本的隐喻义。新海诚作品中对美食的描写是零散的、片段式地一闪而过,却贯穿于整部影片,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最终完成“食物的温度是内心温度”的情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