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
由于从原核生物中发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数量逐年增加,采用统一的命名原则以避免混淆很有必要。1973年,由H.O.Smith和D.Nathans提出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方法已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它们主要是根据酶的来源菌株进行命名的,一般由4~5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斜体,来自宿主微生物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第二、三个字母,小写斜体,来自宿主微生物种名的前两个字母,这前三个字母构成酶的基本名称;如果该微生物有不同的变种或品系,再加上该变种或品系的第一个字母,正体;若限制与修饰系统在遗传上是由病毒或质粒引起的,则在此位置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些非染色体的遗传因子;若某一宿主菌株具有几个不同的限制修饰体系,以正体罗马数字表示在该菌株发现酶的先后次序。如HindⅠ表示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Rd品系中首次发现的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是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抗药性R质粒发现的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