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3 环境安全性

10.6.3 环境安全性

基因漂移是可能造成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基因漂移造成生态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植物。尤其是1998年转GNA马铃薯的“普斯陶伊(Pusztai)事件”和1999年转Bt玉米的“斑蝶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恐慌与担忧。而目前的转基因动物中只有转基因鱼规模较大,释放到人工控制环境和野外环境。对鱼的基因改造不容易被限制在固定的环境中,因而有可能将外源基因释放入自然界进而影响生态。转基因动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的杂交是基因漂移的主要形式。和植物相类似,转基因鱼的目的基因在野生种中稳定下来也可能造成生态问题,可能使野生近缘种获得选择优势,影响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外,还可能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下降。而野生物种基因库中有大量的优质基因,是人类的宝贵资源。这些正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对于转基因鱼,必须采取有效的跟踪管理措施,防止其种间杂交,从而保证环境安全。

除转基因鱼外,转基因动物中规模稍大的就是家养动物,其去向比较容易跟踪。另外,因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很容易控制和捕捉,只要管理严格、措施得当,不存在很大的环境问题。其他转基因动物规模较小,具有可控性,目前还不会造成环境安全问题。另外,目前的转基因宠物——荧光斑马鱼,因为是热带鱼,且转入荧光蛋白基因后,与普通斑马鱼没有其他特性的改变,在野外不容易存活,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很好的跟踪、评估管理系统,势必从目前的可控状态变成无序的、不可控状态。因此,建立全球范围的转基因动物的跟踪管理规范、检测和评估系统是非常迫切的。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正逐渐走向经济领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将会监测与控制风险。转基因动物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造福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