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逆转录酶
逆转录酶,又称反转录酶,是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的统称,又称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或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 directed DNA polymerase)。能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互补的DNA(complementary DNA,cDNA)单链,进而合成DNA第二链。在该酶催化反应中,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RNA到DNA,正好与转录过程相反,所以称之为逆转录酶。美国科学家H.M.Temin和D.Baltimore在1970年发现了逆转录酶,并因此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逆转录酶的发现对遗传工程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逆转录酶是研究真核或者原核生物目的基因,构建cDNA文库等实验不可或缺的工具,与Taq DNA聚合酶等共同构成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工具酶。
目前,已经商品化的逆转录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禽源的,来源于禽成髓细胞瘤病毒(avian myeloblastosis virus,AMV);另一种是鼠源的,来源于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Mo-MLV)。AMV逆转录酶由2条多肽链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5000和95000,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很强的RNase H活性,该酶在42℃(鸡的正常体温)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pH值为8.3时活性高,能有效地复制较复杂的mRNA。Mo-MLV逆转录酶是单链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71000,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很弱的RNase H活性,该酶在42℃时会迅速失活,在pH值为7.6时更有利于发挥作用,其基因工程产品纯度高。
逆转录酶的活性包括:5'→3'聚合酶活性(需Mg2+),即以RNA或DNA为模板,以带有3'-OH的RNA或DNA为引物,沿5'→3方向合成DNA;5'→3'和3'→5'RNA外切酶活性(RNase H活性),能够从5'或3'端特异性地降解DNA-RNA的杂交链中的RNA链,进而保留新合成的DNA链。在商品化的逆转录酶中,类似于RNase H的活性已经被去除,只保留聚合酶活性。
逆转录酶是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酶之一,主要用于:①以mRNA为模板合成其互补DNA(cDNA),用于构建cDNA文库,进行基因克隆等;②对具5'端突出的DNA片段进行补平和标记,制备杂交探针;③代替Klenow DNA聚合酶或测序酶,用于DNA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