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重组质粒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细胞表面的结构和组成均与革兰氏阳性菌有所不同,自然条件下很难进行转化,其主要原因是转化因子的吸收较为困难,尤其是那些与其亲缘关系较远的DNA分子更是如此。在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中,转化受体菌细胞的正是根据人们需要构建的外源重组质粒DNA分子,而非来自供体菌游离DNA片段(转化因子),因此在大肠杆菌的重组质粒DNA分子的转化实验中,很少采取自然转化处理。其常用的方法如下。
1.化学转化法
1)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
将重组体DNA导入感受态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导入外源DNA的手段,转化实验包括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转化处理。
对细菌细胞进行转化或转染的关键是细胞处在感受态。所谓感受态细胞,就是指受体细胞处于摄入外源DNA的状态。一般用0.01~0.05 mol/L CaCl2处理受体细胞,可以引起细胞膨胀,增大细胞的通透性,使重组DNA进入细胞,提高转化效率。
感受态细胞无特异性,对各种外来DNA都可接受。缺乏标记的重组DNA可与有识别标记的DNA同时转化(非亲缘关系),以有利于转化体的筛选。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从37℃培养16~20 h的新鲜平板中挑取一个单菌落(直径为2~3 mm)转到一个含有100 mL LB的烧瓶中,于37℃剧烈振摇(300 r/min)培养3h,使细胞的浓度达到5×107个/mL,这时,细菌的OD600一般在0.2~0.4,为对数生长期或对数生长前期。可每隔20~30 min测量OD值来检测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2)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无菌的、一次性使用的、用冰预冷的50 mL聚丙烯管中,在冰上放置10 min,以下所有步骤均需无菌操作。
(3)于4℃以4000 r/min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4)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min,以使残留的痕量培养液流尽。
(5)用10 mL冰预冷的0.1 mol/L CaCl2重悬每份沉淀,然后放置于冰浴30 min。
(6)于4℃以4000 r/min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7)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min,以使残留的痕量培养液流尽。
(8)每50 mL初始培养物用2 mL冰预冷的0.1 mol/L CaCl2重悬沉淀,然后放置于冰浴上10~30 min。
(9)于4℃以4000 r/min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10)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min,以使残留的痕量培养液流尽。
(11)分装细胞,若不马上进行转化,该感受态细胞可以加入终浓度为10%~30%的灭菌甘油于—70℃冻贮。
3)重组体向受体细胞的导入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在24 h内最高,因此转化反应最好紧接其后。若不马上转化,感受态细胞应置于终浓度为15%的灭菌甘油内,—70℃下可保存1~2个月,—20℃下可保存2~3周,总之储存时间越短越好。
将重组质粒DNA分子与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混合,置于冰浴中一段时间,再转移到42℃下进行短暂(约90 s)的热刺激后,迅速置于冰上,向其中加入非选择性的肉汤(SOC)培养基,保温振荡培养一段时间(1~2 h),使细菌恢复正常生长状态,以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抗生素抗性基因(Ampr或Tetr)得到充分表达。该法转化效率一般可达每微克DNA 105~106个转化子。
重组体DNA分子的转化通常还包括以噬菌体、病毒或以其作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细胞的过程(转染过程)。具体操作比质粒DNA的转化要简单,即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分子同预先培养好的大肠杆菌细胞混合,37℃保温约20 min,直接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重组噬菌体DNA就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复制增殖,最终在平板上形成噬菌斑。
2.电穿孔法
电穿孔法有专门的仪器,但影响导入效率的因素较多,故需优化操作参数。电压太低时,不能形成微孔,DNA无法进入细胞膜;电压太高时,易导致细胞的不可逆损伤。故电压多在300~600 V/cm。脉冲时间一般为20~100 ms,温度以0~4℃为宜,可使穿孔修复迟缓,增加DNA的进入机会。电穿孔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不需制备感受态细胞,适用于任何菌株。其转化效率一般可达每微克DNA 109个转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