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FM奥斯伯,R布伦特,RE金斯顿,等.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李育阳.基因表达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静国忠.基因工程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工程分册[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屈伸,刘志国.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刘志国.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8]孙叔汉.基因工程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9]张金红,陈华友,李萍萍.基因工程菌发酵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12,29(5):72-76.

[10]沈卫锋,牛宝龙,翁宏飚,等.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5,17(4):234-238.

[11]杨闰英,胡志浩,邓子新,等.链霉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4(3):260-268.

[12]董可宁,还连栋.异源基因在链霉菌系统中的克隆和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1990,6(3):175-180.

[13]秦松,严小军,曾呈奎.藻类分子生物技术两年评——基因工程及其上游——分子遗传学[J].海洋与湖沼,1996,27(1):103-112.

[14]楼士林,章军,吴巧娟,等.蓝藻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2):586-592.

[15]张晨,刘志伟,郭勇.藻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嘉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6):97-101.

[16]赵广荣.重组人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23(12):1384-1388.

[17]武小路.生长抑素的分布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运动,2012,44:143-145.

[18]刘永庆,刘文波,潘杰彦,等.生长抑素(SS)基因在pET-32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1):61-65.

[19]蔡金津,孙爱龙,华子春.牛生长抑素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2(6):376-379.

[20]吴丽民,刘美龙,刘丽华.串联亲和纯化(TAP)技术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9,21(1):1-6.

[21]洪奇华,陈安国.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及其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28(5):694-698.

[22]袁婺洲.基因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3]孙明.基因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董佳鑫,杨梅.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制药上的应用与发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9):178-181.

[25]李晏锋,甄橙.基因泰克重组人胰岛素技术开发历程及启示[J].临床医学史,2018,39(9):93-96.

[26]程永庆,刘金毅.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中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lb[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39(2):22-25.

[27]祁浩,刘新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4-6.

[28]陈理,俞昌喜.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进展[J].海峡药学,2011,23(3):15-18.

[29]马平英,罗雯,詹怡昕,等.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20,38(6):867-871.

[30]孔任秋,徐旭东,王业勤.蓝藻分子遗传学又十年[J].水生生物学报,2001,6:620-630.

[31]倪福太,刘强,芦曼,等.藻类基因工程研究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8,43(3):75-76.

[32]赵东峰,李汉超,王悦然.基因工程人生长激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38(2):44-48.

[33]王战强.胰岛素及其合成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