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杜彦艳,单保恩.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在科研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9):715-718.
[2]赵佩,王轲,张伟,等.参与农杆菌侵染及T-DNA转运过程植物蛋白的研究进展和思考[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3):2504-2518.
[3]Tzfira T,Li J,Lacroix B,et al.Agrobacterium T-DNA integration:molecules and models[J].Trends in Genetics,2004,20(8):375-383.
[4]贺熙勇,陈善春,彭爱红.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与鉴定方法及进展[J].热带农业科技,2008,31(1):39-44.
[5]Gelvin S B.Plant DNA repair and Agrobacterium T-DNA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22(16):8458.
[6]叶文兴,孔令琪.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综述[J].中国草地学报,2019,41(3):142-148.
[7]韩锐.白桦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及突变基因BpCOI1功能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0.
[8]田野,柴薇薇,包爱科,等.生物安全型选择标记基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7,53(3):352-362.
[9]赵凯,朱宏,赵星海,等.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9,44(4):8-11.
[10]叶凌凤,王映皓,贺舒雅,等.无选择标记的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技术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2):1-7.
[11]卓勤,杨晓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能营养中心.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转基因食品与安全[C].北京:出版者不详,2019.
[12]罗滨,陈永康,王莹.植物外源基因拷贝数及插入位点的检测方法与技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111-116.
[13]张婷婷.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D].太原:山西大学,2011.
[14]宋新元,张欣芳,于壮,等.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J].生物安全学报,2011,20(1):37-42.
[15]柳小庆,陈茹梅.增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的策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1):76-84.
[16]王彩芬.植物遗传转化中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2):6-10.
[17]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8]朱延明.植物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9]尹伟伦,王华芳.林业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岳同卿,郎志宏,黄大昉.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整合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