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柯斯质粒载体

3.4 柯斯质粒载体

柯斯质粒(cosmid),英文名字由“cos site-carrying plasmid”缩写而来,即带有λ DNA cos位点和质粒复制元件的人工质粒载体。cosmid综合了质粒和λ噬菌体载体的优点,在具有质粒操作便利性的同时,还具有λ噬菌体载体的转染高效性、高承载量的特点。λ噬菌体载体的理论最大承载量为23 kb,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承载量为15 kb左右。因此,当使用λ噬菌体载体克隆真核生物基因组DNA时,由于真核生物内含子的缘故,有时15 kb的承载量不能容纳完整的基因,所以就需要一种更高承载量的克隆载体,而cosmid的出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cosmid是由λ DNA和质粒DNA进行重组构建而成,其内部保留了λDNA的cos位点和质粒的复制元件和选择性标记。通常cosmid大小为6 kb左右,其中包括1.7 kb λ DNA cos位点及周围序列和约4 kb的质粒DNA序列,因此,其允许外源DNA的插入长度为30~45 kb。载体的大量制备及外源DNA的插入操作过程和质粒完全相同,可以以质粒形式转化细胞,利用其内部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化子筛选。当外源DNA插入cosmid后,cos位点可以用来进行噬菌体颗粒包装。λDNA包装过程只需要识别DNA两端的cos位点,而与DNA内部序列无关,因此,cos位点为cosmid的组装提供了包装信号,利用λDNA的体外包装系统包装成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在此过程中,非重组体由于长度过短不能满足λDNA的包装条件,不能包装成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所以cosmid无须进行重组体筛选。包装后的cosmid以噬菌体相同的转染效率将外源DNA带入宿主细胞,且由于cosmid内部不带有λ DNA的增殖调控和组装元件的编码基因,因此摆脱了λ噬菌体的增殖途径,而以质粒的形式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其在宿主细胞内的拷贝数由质粒的性状决定,增殖产物以提取质粒的方式从细胞中分离纯化。

常用的cosmid包括pHC79、pJB8、pU206和pLFR-5等。其中pHC79(图3-24)是由λDNA片段和pBR322质粒重组而成。pHC79包含λDNA cos位点和包装相关序列,包含pBR322质粒的复制起点和Ampr和Tetr两个抗性基因,长度为6.1 kb,允许插入外源DNA的范围为31~45 kb,可以包装成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

img

图3-24 柯斯质粒pHC79载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