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 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近20多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病毒性疾病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新的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的病毒因子不断被发现,有关病毒基因结构、基因复制、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等不断得到揭示,从而推动了病毒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深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WHO于1980年正式宣布在全球彻底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也将被根除,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等得到很好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人类仍然面临着病毒性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在我国,病毒性传染病尤为突出。如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以乙肝危害最甚。据测算,全国约有70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流感是一种至今尚无法完全控制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还很猖獗。老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仍在流行的同时,新的病毒性疾病又不断被发现和证实。在新发现的病毒性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最为严重。尽管世界各国极为重视艾滋病的防治研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迄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病毒性疾病已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发现许多非传染性疾病也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针对病毒进行的基因治疗的策略如下。
(1)诱导对病毒RNA的降解:将抗病毒蛋白质(如2'→5'腺苷酸合成酶等)基因通过适当的载体导入机体细胞并持续表达,可以激活核酸酶F,降解病毒RNA,对RNA病毒的感染产生明显的抵抗作用。
(2)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阻断病毒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如HIV病毒感染T细胞是通过其包膜蛋白(gp120)与T细胞上的CD4受体分子N端结合而实现的。
(3)干扰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起始和调控:抑制转录起始复合物形成的方法有三股螺旋DNA技术,即根据病毒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riplex-forming oligonucleotides,TFO)并导入机体,与病毒中靶基因序列结合形成三股螺旋结构,从而抑制转录因子结合,阻断病毒基因转录复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使用RNAi技术来阻止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方法。这个研究小组设计合成的慢病毒载体引入siRNA,激发RNAi使其抑制HIV-1的coreceptor-CCR5进入人体外周T细胞,而不影响HIV-1的coreceptor-CCR4,从而使以慢病毒载体为媒介引导siRNA进入细胞内产生了免疫应答,由此治疗HIV-1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可行性大大增加。RNAi还可应用于其他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感染,siRNA介导人类细胞的细胞间抗病毒免疫,用siRNA对Magi细胞进行预处理可使其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增强。在2002—2003年的SARS研究中,siRNA在感染的早期阶段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能被针对病毒基因和相关宿主基因的siRNA阻断。在最近由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防治研究中,RNAi也受到重视。SARS-CoV-2与SARS病毒存在较高的同源性,有研究表明,针对SARS-CoV-2病毒S基因设计的siRNA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都显示了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这些结果说明RNAi能胜任许多病毒的基因治疗,RNAi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这对于许多严重的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根据RNA病毒基因组的结构设计合成反义RNA,导入体内,阻碍病毒mRNA的转录、运输和翻译等过程,同时诱导RNA酶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的装配与释放。例如,HIV病毒基因组的5'-LTR下游和gag基因上游区域存在一段与病毒核酸包装有关的序列,称为包装序列;可以设计并合成针对该包装序列的反义RNA,通过导入细胞与病毒包装序列特异性结合,封闭其指导病毒颗粒包装的功能,从而阻断HIV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扩散。
(5)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为诸多病毒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基因治疗思路,一是改造病毒宿主细胞使其免于感染,二是使靶向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和传播。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在实验室中证明了CRISPR-Cas9系统对病毒感染治疗的可能性。将来CRISPR-Cas9系统若要完全进入临床治疗,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提高Cas9编辑基因的效率、建立cas9基因安全高效的导入方式、增强编辑的基因特异性和避免脱靶效应等,最终将这项颠覆性的技术安全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