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载体中常用的遗传标记基因
1.抗性筛选基因
(1)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作为青霉素的衍生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编码β-内酰胺环水解酶,其分泌到细菌细胞周质区后,催化氨苄青霉素β-内酰胺环水解,使氨苄青霉素失活。
(2)氯霉素抗性基因(Cmlr):氯霉素(chloromycetin)可以结合核糖体50S亚基,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长。Cmlr基因编码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活。
(3)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卡那霉素(kanamycin)为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结合细菌核糖体70S亚基,导致mRNA翻译过程出错,发挥杀菌作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来自转座子(又称转位子、易位子)Tn5和Tn903,编码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对卡那霉素有修饰作用,修饰导致卡那霉素丧失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能力。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也可以用于真核细胞G418筛选。
(4)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新霉素(neomycin)和G418为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机理和卡那霉素类似,都结合核糖体阻止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编码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对抗生素有修饰作用,修饰导致抗生素丧失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能力。此筛选标记可用于真核细胞稳定转染细胞系的筛选,如在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系列载体中,摄入了载体的真核细胞可表达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从而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
(5)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四环素(tetracycline)可以结合细菌核糖体30S亚基,抑制核糖体转位,影响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长。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编码39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细胞膜进行修饰后,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菌细胞,从而导致四环素失去抑菌作用。
(6)链霉素抗性基因(Smr):链霉素(streptomycin)为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结合核糖体30S亚基,从而引起mRNA蛋白翻译错误,发挥杀菌作用。链霉素抗性基因(Smr)编码一种链霉素磷酸基团修饰酶,可以抑制链霉素同核糖体的结合,导致链霉素失效。
2.营养缺陷型筛选基因
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多用于酵母细胞转化子的筛选,此筛选系统需要配合营养缺陷型酵母细胞株,在缺少特定营养成分的条件培养基下使用。这类标记基因编码特定必需氨基酸或核苷酸合成酶。在缺陷型宿主细胞中,只有摄入载体的宿主细胞才能正常合成必需的营养物质,保证细胞正常生长;未摄入载体的宿主细胞会因缺少特定营养物质无法生存。常用的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中,氨基酸类包括亮氨酸(Leu)、组氨酸(His)、色氨酸(Trp)和赖氨酸(Lys)合成基因,核苷酸类包括尿嘧啶(URA)和腺苷酸(ADE)合成基因。
3.生化筛选标记和报告基因
生化筛选标记和报告基因是质粒载体的一个非必需组件,多种质粒载体内并不含有这些结构,但这些功能性元件使质粒载体具备多种不同功能,如β-半乳糖苷酶α片段基因(lac Z')使筛选重组体更加便利,而绿色荧光蛋白(GFP)或萤火虫荧光素酶等报告基因使载体成为研究DNA特定功能的有力工具。
(1)β-半乳糖苷酶α片段基因(lac Z'):β-半乳糖苷酶是大肠杆菌乳糖代谢通路中的一种关键酶,当细菌生长环境中没有葡萄糖而有乳糖存在时,细菌代谢乳糖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能量。β-半乳糖苷酶在这一过程中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在细菌细胞中lac Z编码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乳糖类似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水解,X-Gal被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呈蓝色,便于检测和观察。
科研人员利用α-互补(α-complementation)策略成功将lac Z开发成报告基因,同时避免了细菌内天然β-半乳糖苷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天然的β-半乳糖苷酶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科研人员将E.coli的一段调节基因及lac Z的N端146个氨基酸残基编码基因插入载体的MCS区域,这段序列编码产物为β-半乳糖苷酶的a片段,通常被标记为lac Z'。这种载体在工作时需要配lac Z α片段突变的变异菌株,此菌株所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α片段突变,不具备正常活性,当变异菌株获得能够表达正常lacZα片段的载体后,载体所表达的α片段(N端)同菌株中表达的缺陷型β-半乳糖苷酶C端互补,从而形成具有正常功能的β-半乳糖苷酶,遇到底物X-Gal后显蓝色,发挥报告基因的作用。这一过程称为α-互补。
β-半乳糖苷酶α片段基因(lac Z)的诸多优点使它成为基因工程实验中一个常用标记基因,如lac Z'常被用于重组体转化菌落筛选,即蓝白斑筛选。基因克隆中常用的质粒载体pUC19、pGEM-T和噬菌体载体M13系列均带有lac Z'基因。在pGEM-T系列载体中,外源DNA的插入位点位于β-半乳糖苷酶a片段基因(lac Z')编码区内。当外源DNA成功插入载体后,将会引起lac Z'插入失活,而宿主菌为lac Z突变的菌株,无法合成β-半乳糖苷酶,无法催化X-Gal发生蓝色反应,只生成白色单克隆菌落,而未插入外源DNA的载体导入细胞后由于α-互补作用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可产生蓝色菌落。通过菌落的不同颜色可以将插入了外源DNA的重组体单克隆菌落筛选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克隆基因的效率。
(2)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该基因是从E.coli等细菌基因组中分离出来,为一种稳定不易降解的水解酶,以β-葡萄糖苷酯类物质为底物,和底物发生显色反应,可以用于定性、定量检测。由于动物和多数植物基因组中没有gus基因,因此GUS显色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或植物基因调控研究。检测方法有三种:组织化学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其中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高,可用于定量检测,组织化学法为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例如,在pBI121和pVec8-GUS载体中,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被用于检测特定基因启动子活性或基因组织表达分布研究。组织化学法检测以X-gluc(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苷酸)作为反应底物。将被检材料用含有底物的缓冲液浸泡,若组织细胞发生gus基因的转化,并表达出GUS,在适宜的条件下,该酶就可将X-gluc水解,生成蓝色产物。此过程的原理是X-gluc的初始产物经氧化二聚作用形成靛蓝染料,它使具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便于在显微镜下检测,且在一定程度下根据染色深浅可反映出GUS活性,发挥报告基因的作用。因此,利用该方法可观察到外源基因在特定器官、组织或单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3)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cat):该报告基因来源于大肠杆菌转座子9,是第一种被用于检测细胞内转录活性的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可催化乙酰CoA的乙酰基转移到氯霉素3-羟基并通过分子内的重排及再度乙酰化生成1,3-二乙酰氯霉素,而使氯霉素失效。cat在哺乳细胞无内源性表达,性质稳定,半衰期较短,适于瞬时表达研究。可用同位素、荧光素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技术检测其活性,也可进行蛋白质印迹(又叫Western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at与其他报告基因相比,线性范围较窄,灵敏度较低。
(4)荧光蛋白基因:荧光蛋白家族是从水螅纲和珊瑚类动物细胞中发现的发光蛋白。其中,来源于发光水母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是应用最多的发光蛋白。用395 nm的紫外线和475 nm的蓝光激发,GFP可在508 nm处自行发射绿色荧光,不需辅助因子和底物。GFP最大的优势是不需损伤细胞即可观察细胞内情况。1991年克隆了gfp基因,目前已获得几个突变体,如“红色迁移”突变体(red-shift mutant),其荧光更强。其他突变体还有蓝色荧光蛋白(BFP)、增强型GFP(EGFP)和去稳定EGFP(destabilized EGFP)等。不同的报告基因也可以联合应用,同时检测2~3个基因的表达。报告基因的选择依赖于其灵敏性、可靠性及监测的动力学范围。稳定性好的报告基因适用于基因转录动力学研究和高通量筛选,尤其适用于基因转移的定性研究。如在pEGFP系列载体中,将目的基因和EGFP的编码序列连接在一起,构建成融合蛋白重组体,转染细胞后,可以实现目的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了解目标基因产物在细胞内的位置,为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5)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编码的荧光素酶是一类催化不同底物氧化发光的酶,哺乳动物细胞无内源性表达。最常用的荧光素酶包括细菌荧光素酶(bacteria luciferase)、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细菌荧光素酶对热敏感,因此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应用中受到限制。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是最常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报道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灵敏度高,用荧光光度计即可检测酶活性,适用于高通量筛选。例如,Promega公司的pGL3系列载体,将具有不同启动子活性的DNA片段插入荧光素酶标记基因上游,将重组载体转染到细胞中,在相同遗传背景细胞中引导荧光素酶表达,利用荧光素酶检测系统灵敏、方便的特点,可以快速检测不同启动子或其截断体的启动子活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优点包括非放射性、检测技术简单、速度快、灵敏度高。此外,由于半衰期短(荧光素酶在哺乳细胞中的半衰期为3h,在植物中的半衰期为3.5 h),因此启动子活性的改变会及时引起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
4.标签基因
(1)His-Tag:多聚组氨酸标签,是一种融合标签,6×His-Tag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6000,可以和目的基因形成融合蛋白,由于组氨酸的咪唑环与金属离子(如镍离子)起化学作用而生成螯合物,可以利用His-Tag标签组氨酸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例如,pET系列原核表达载体和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V5-His内部带有His-Tag,表达出的目的蛋白和His-Tag形成融合蛋白,利用镍离子柱可以实现目的蛋白的快速纯化。
(2)V5-Tag:此标签是从猿猴病毒5(Simian Virus 5,SV5)的P和V蛋白中分离得到的由14个氨基酸残基(GKPIPNPLLGLDST)组成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5000。作为一种融合标签,可以和目的基因形成融合蛋白。当目的蛋白没有合适的抗体时,可以利用V5标签的抗体对目的蛋白V5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学相关的鉴定和实验。例如,pcDNA3.1/V5-His载体中V5和目的蛋白融合表达后,可以利用V5-Tag抗体进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量,也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目的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或和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3)GST-Tag: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为融合蛋白标签。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是在解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移酶。它常用于原核表达系统,通常将其和目的基因融合表达,其优点在于GST是高度可溶的蛋白质,可以增加外源蛋白的可溶性。此外,它可以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起到促进表达的作用;利用凝胶亲和层析系统可以对带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原理为,纯化柱中凝胶手臂通过硫键结合一个谷胱甘肽。然后利用谷胱甘肽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之间酶和底物的特异性作用力,使得带GST标签的融合蛋白与凝胶中谷胱甘肽结合,从而将带标签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分离开。例如,pGEX系列载体中的GST标签和目的基因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后,利用带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可以分离目的蛋白,并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和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