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 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转导大肠杆菌
采用与质粒DNA转化受体细胞相似的方法,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中的过程,称为转染(transfection)。
由于λ噬菌体载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再加上外源DNA分子,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的长度可达48~51 kb,这么大的重组DNA分子直接用于转化时,效率较低;另外,在DNA分子的体外连接反应中,λ噬菌体DNA分子与外源DNA分子之间的结合完全是随机进行的,形成的重组DNA分子中,有相当的比例是没有活性的,这样的分子不能转染宿主细胞,因而导致转染效率明显下降。完整的未经任何基因操作处理的λ噬菌体DNA分子的转染效率仅为105~106 pfu(噬菌斑形成单位),而经过酶切、酶连等操作处理后的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的转染效率下降到只有103~104pfu。显然这么低的转染效率很难满足一般的实验要求,如应用λ噬菌体载体构建基因文库时,转染效率至少要达到106 pfu。当然,如果采用辅助噬菌体对受体细胞进行预感染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噬菌斑的形成率,但辅助噬菌体的存在又会给基因克隆实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少使用。
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的常规方法是转导(transduction)操作。所谓转导,是指通过λ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把外源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的过程。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除含有λ噬菌体DNA分子外,还包括外被蛋白,因此,要以噬菌体颗粒感染受体细胞,首先必须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进行体外包装。
所谓体外包装,是指在体外模拟λ噬菌体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包装反应过程,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包装为成熟的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的技术。该技术最早是由Becker和Gold于1975年建立的,经过多方面的改进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能够高效地转移大相对分子质量重组DNA分子的实验手段。
Rosenberg等于1985年建立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其要点是利用E.coli C菌株制备的细菌裂解液作为包装物,进行λ噬菌体DNA分子的体外包装。E.coli C菌株有两个特点:一是溶源菌能产生λ噬菌体包装蛋白的所有组分;二是其所含原噬菌体包装蛋白的积累。当在细菌裂解液中加入外源DNA分子时,其cos位点能被正确识别,故外源DNA分子可被正常包装,形成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此外,E.coli C菌株由于缺乏E.coli K菌株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系统,因而对未修饰的外源DNA不产生降解,其包装效率比E.coli K菌株高2~7倍。
经过体外包装的噬菌体颗粒可以感染适当的受体菌,并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高效导入细胞中。在良好的体外包装反应条件下,每微克野生型的λ噬菌体DNA可形成108~109 pfu。而对于重组的λ噬菌体DNA,包装后的成斑率要比野生型的有所下降,但仍可达到106~107 pfu,完全可以满足构建真核基因文库的要求。
上述外源DNA分子通过转化和导入等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的技术已趋于成熟,用这些方法获得了大量转基因工程菌株。这些方法经适当修改同样可用于蓝藻、固氮菌和农杆菌等原核生物的基因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