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 干扰素基因工程
1.干扰素的结构和功能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糖蛋白类细胞因子,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细胞增殖、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慢性肝炎、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等,临床需求量较大。人干扰素按照结构不同主要分为α、β、γ三种亚型,其中α干扰素(IFN-a)是最大的一类干扰素亚型,是首个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功效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经基本研究清楚了IFN-α的基因结构,自5'端到3'端依次为非翻译序列、先导序列、干扰素基因、3'非翻译区和poly(A)。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如IFN-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10~2.6×104,该类蛋白质容易被肾小球滤过,半衰期较短,需频繁给药。同时最初的干扰素来源主要是血源性干扰素,提取物纯度低并且生产成本高。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干扰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干扰素,即基因工程干扰素。
2.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后,重组人干扰素的开发就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关键课题。我国科学家侯云德院士于1982年报道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这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类药物。
基因工程IFN-a首先从人白细胞中克隆出IFN-a基因,将IFN-a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后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IFN-a的工程菌。发酵后通过收集大量菌体、菌体破裂、IFN-α蛋白分离纯化等过程获得基因工程IFN-a(图7-8)。与传统的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基因工程IFN-a具有无污染、安全性好、纯度高、成本低和疗效确切等优点。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善IFN-a的特征上,如聚乙二醇修饰、白蛋白修饰、糖基化修饰和靶向修饰等。

图7-8 重组人干扰素αlb生产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