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转基因动物的起源

10.1.1 转基因动物的起源

重组DNA技术的问世、细胞遗传学理论的日益完善以及胚胎操作技术的成熟,为转基因动物的出现提供了契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遗传物质。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找到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的可靠方法,证明了无论是来自微生物的基因还是来自动植物的基因,都可以在动物基因组中有效表达。

动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由Lin发明于1966年。1974年Jaenisch把猿猴空泡病毒40(SV40)注入小鼠囊胚腔,得到部分体组织中含有SV40 DNA嵌合体小鼠,并利用逆转录病毒与小鼠卵裂球共培养把莫氏白血病病毒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创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小鼠系,从而拉开全球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序幕。1977年Gordon首先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外源mRNA和DNA注射到非洲爪蟾胚胎,发现被注入的核酸完全有功能。这些工作奠定了生产可以“获得新功能”的转基因动物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980年Gordon等将SV40和人单纯疱疹病毒的人胸腺激酶基因整合后的质粒直接注入小鼠受精卵原核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小鼠。1982年Palmiter等利用显微注射法成功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受精卵雄原核中,首次获得整合并表达生长激素(GH)外源基因的转基因超级“硕鼠”,它们比普通小鼠生长速度快2~4倍,体形大1倍,这批“硕鼠”一时成为科技明星。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1991年第一次国际基因定位会议上被公认是遗传学中继连锁分析、体细胞遗传和基因克隆之后的第四代技术,并被列为生物学126年发展史中14个转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