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心理反应及护理
(一)各年龄期患儿对疾病的认识
1.幼儿期与学龄前期 幼儿期与学龄前期患儿虽然对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名称有所了解,但对疾病的病因不清楚,常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模式来解释,易将痛苦和疾病认为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惩罚。
2.学龄期 学龄期患儿对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开始有所了解,对疾病病因有一定认识,能听懂关于疾病和诊疗程序的解释,但对疾病的发生常无法理解;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治疗,喜欢询问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对身体的损伤和死亡感到恐惧。
3.青春期 青春期患儿能够理解疾病及治疗,但也易对疾病治疗效果及所导致的后果感到焦急和恐惧。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难以接受疾病造成的身体功能损害和外表改变。
(二)患儿对住院的心理反应
住院使患儿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由于医院规章制度的限制和各种诊疗措施的开展,患儿常出现各种心理反应。
1.分离性焦虑 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分离性焦虑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反抗期:患儿常表现为哭叫、认生、叫骂,甚至拒绝医护人员的照顾和安慰等。
(2)失望期:发现分离的现状经自身的努力已不能改变,表现为停止哭叫、抑郁、沮丧、顺从。部分患儿可出现退化现象,出现患儿过去发展阶段的行为,如尿床、吸吮奶嘴和过度依赖等,这是患儿逃避压力常用的一种行为方式。
(3)否认期:长期与父母或亲密者分离可进入此阶段。患儿克制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压抑下来),能与周围人交往,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诊疗程序。这一阶段往往会被误认为患儿对住院生活所适应的表现,实际却使患儿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损害;成年后不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甚至影响成年后的正常人际交往,患儿还有可能出现注意力缺陷、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智力下降等问题。
分离性焦虑不同年龄期的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期患儿对父母或照顾者的依恋十分强烈,6个月后的婴儿就能意识到与父母或照顾者的分离,常表现为明显的哭叫行为;学龄前期患儿由于进入一些日托机构接受学前教育,其社会交往范围较婴幼儿期扩大,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或照顾者的依恋不及婴幼儿期患儿表现明显,常表现为偷偷哭泣,拒绝配合治疗,反复询问父母或照顾者探视的时间等;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住院的分离性焦虑更多来自与同学朋友的分离,常担心学业的落后,感到孤独等。
2.失控感 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无法控制的感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住院期间的各种诊疗活动常使患儿体验到失控感,不同年龄期患儿住院出现失控感的原因和后果也不同。
(1)婴儿期:此期患儿已能通过简单的表情、姿势等逐渐学会对外部世界的控制,住院后各种诊疗活动,特别是侵入性的诊疗活动会使患儿有失控感,易导致患儿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2)幼儿及学龄前期:此期患儿正处于自主性发展高峰,医院的规章制度和诊疗活动带来的失控感会使患儿感受到强烈的挫折,常剧烈地反抗,同时伴有明显的退化行为。
(3)学龄期:此期患儿已能较好地处理住院和诊疗活动导致的限制和挫折,但对死亡、残疾和失去同学朋友的恐惧会导致失控感。
(4)青春期:此期患儿独立意识增强,诊疗活动常使其感到对自己身体和生活的控制受到威胁,感到挫折、愤怒,很难接受诊疗引起的外表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易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
3.对疼痛和侵入性操作的恐惧 对疼痛的恐惧在各年龄期都是相似的,但幼儿及学龄前期患儿会更明显,甚至有恐惧感。
4.羞耻感和罪恶感 幼儿和学龄前期患儿易将患病和住院视为对自身的惩罚,如错误观念得不到纠正,随着学龄期道德观念的建立,患儿会产生羞愧、内疚和罪恶感等心理反应。
(三)住院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
2岁前的婴幼儿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常把死亡看成是可逆的、暂时的,如同与父母或照顾者的分离;2~6岁患儿也将死亡看成是可逆的,常以为是做梦,醒后一切正常;学龄期患儿开始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是不可逆和无法改变的,但对自己或亲友的死亡难以理解。对这一阶段的患儿来说,难以忍受的主要是疾病和治疗的痛苦及与亲人的分离,而不是死亡的威胁;缓解痛苦、与亲人在一起,便有安全感。青春期患儿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逆的、普遍的、必然的,自己也不例外,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认识,但通常认为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面临死亡时也有恐惧和痛苦的表现。
(四)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注意引导患儿熟悉医院环境,防止或减少被分离的副作用,鼓励父母和照顾者陪护。
1.住院婴儿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了解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可把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并产生好感。尽量做到由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护理,在治疗和护理时,通过语言、抚摸、拥抱等亲近患儿,满足患儿情感需求,并使其对护士建立起信任感。
2.住院幼儿的心理护理 充分运用沟通技巧,讲解医院的环境和生活安排,认真倾听患儿诉说,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缓解焦虑情绪。对患儿入院后出现的反抗、哭闹等行为给予理解,允许其发泄不满。如发现患儿有退行性行为时,可给予抚摸、拥抱等,以暗示和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患儿疏泄其内心郁积的压抑,激发其情绪释放,帮助其恢复健康。
3.住院学龄前期小儿的心理护理 使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医院病房环境、相关医护人员和其他病友,说明住院原因及实施各种操作的必要性。酌情组织适当的游戏并鼓励患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及自我护理,尽量使患儿表达感情、发泄恐惧和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4.住院学龄期小儿的心理护理 向患儿介绍有关病情、治疗和住院的目的,讲解健康知识,解除患儿顾虑,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鼓励患儿常与同学、朋友联系,允许他们来院探望,如病情允许,还可帮助患儿补习功课。
5.住院临终患儿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儿正确面对死亡,尽量满足患儿需求,减少临终患儿痛苦,允许家长守护在其身边,鼓励父母搂抱、抚摸患儿,认真回答患儿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但避免给予预期死亡时间,随时观察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患儿死亡后,要理解、同情家长的痛苦,给予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患儿身边停留一些时间,并提供家长发泄痛苦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