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疗法的实施
液体疗法是儿科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补液时应确定补液的总量、性质和速度,同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淡(指电解质浓度)、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的原则。第一天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三个部分。
1.累积损失量 发病后至补液时所丧失的体液量。
(1)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而定,即轻度脱水30~50 mL/kg,中度脱水50~100 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2)补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来定,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给2/3张液体,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液体,高渗性脱水补给1/3~1/5张液体。
(3)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应先快后慢。对伴有周围循环不良和休克的重度脱水患儿,应快速输入等张含钠液(2∶1等张液或生理盐水),按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60分钟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其余累积损失量常在8~12小时完成输入,每小时8~10mL/kg。在循环改善,出现排尿后,应及时补钾。
1岁小儿因呕吐、腹泻5天,4小时无尿入院。查体:重度脱水貌,四肢凉。首选的措施是____。
A.快速滴注2∶1等张含钠液20mL/kg B.快速滴注生理盐水20mL/kg
C.快速滴注5%碳酸氢钠20mL/kg D.快速滴注1/2张含钠液20mL/kg
E.快速滴注5%葡萄糖溶液20mL/kg
2.继续损失量 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此部分应按实际损失量补充,即“丢多少、补多少”。但腹泻患儿的大便量较难准确计算,一般按每天10~40mL/kg估算,适当增减。常用1/3~1/2张液体,此部分损失量连同生理需要量于补完累积损失量后12~16小时均匀滴入,约每小时5mL/kg。
3.生理需要量 补充基础代谢所需的量,每天为60~80mL/kg。这部分液体应尽量口服补充,不能口服者,补给1/4~1/5张液体,补液速度同继续损失量。
综合以上三部分,第1天补液总量:轻度脱水者90~120mL/kg,中度脱水者120~150mL/kg,重度脱水者150~180mL/kg(表9-8)。第2天以后的补液,一般只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小时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应尽量口服。
表9-8 第一天小儿补液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