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

1.心脏大小和位置 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原始心脏,第4周时开始有循环作用,并且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第8周时房室中隔完全形成,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因此,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2~8周,在此期间如受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影响,则易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小儿心脏体积比成人相对较大,位置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新生儿和小于2岁婴幼儿心脏位置较高,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1~2cm处,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2.心率 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兴奋性高,心率相对较快,而心排血量较少,因此只有通过增加心脏搏动的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的代谢需要。小儿心率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进食、活动、哭闹、情绪激动等,因此在小儿安静时测量比较准确。

体温升高可使心率明显增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快10~15次。不同年龄小儿心率见表11-1。

表11-1 不同年龄小儿心率

3.血压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婴儿由于心排血量较少、血管口径相对较大、动脉壁柔软,故血压偏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60~70mmHg(8.0~9.3kPa),1岁以内婴儿收缩压70~80mmHg(9.3~10.7kPa)。2岁以后血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年龄×0.26+10.7kPa),舒张压=收缩压×2/3。若测得血压高于此标准20mmHg(2.6kPa)以上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2.6kPa)以下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 mmHg。测量血压时,血压计袖带应为小儿上臂长度的1/2~1/3。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的血压偏高。

1.测量小儿血压时血压计袖带应为小儿上臂长度的_____。

A.1/2~2/3  B.1/3~1/4  C.1/4~1/5  D.2/3~1/3  E.1/2~3/4

2.5岁小儿的血压是____。

A.80/60mmHg  B.90/60mmHg  C.100/70mmHg

D.110/90mmHg  E.80/90mmHg

3.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_____。

A.1~2周  B.2~3周  C.3~4周  D.2~8周  E .2~9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