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护理措施
1.加强保暖 因低体温时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与间接胆红素争夺清蛋白,可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有造成脑损害的危险,因此,应置患儿于适中温度,维持体温稳定。
2.调整喂养 调整喂养可刺激肠蠕动,有利于排胎粪,同时能避免低血糖及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若为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内,由于热量和液体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隔次母乳喂养,待黄疸好转后,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较重,可暂停母乳1~2天,待黄疸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3.蓝光照射 间接胆红素在蓝光的作用下可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尿液排出。一般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光效果较好。持续或间断照射12~24小时。照射过程中应适当补充水分,以防发生脱水。如照射后患儿出现发热、皮疹和绿色稀薄大便等,属正常反应,可继续照射,但应注意观察,做好臀部和皮肤护理。若皮肤出现青铜色(青铜症)时,应停止照射,青铜色可自行消退。
4.遵医嘱用药 肝酶诱导剂,可增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生成和肝摄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常用苯巴比妥、尼可刹米。血浆和清蛋白可增加间接胆红素与清蛋白的联结,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5.配合换血治疗 换血疗法用于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所致的黄疸,如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病,需换血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浓度。护士应做好换血前的准备,如与患儿家长沟通,用物、药品和环境的准备等。换血量一般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150~180mL/kg),多选用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
6.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黄疸的消退情况,注意有无胆红素脑病的神经系统早期改变征象,如精神反应差、吸吮无力、肌张力减退以及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新生儿,女,出生后4天。体重3250g,皮肤巩膜发黄,不吃奶,烦躁,易激惹,偶有惊厥。查血清总胆红素275 μmol/L。
1.根据该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应考虑为____。
A.正常新生儿 B.生理性黄疸 C.高胆红素血症
D.新生儿低血糖 E.新生儿颅内出血
2.应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为____。
A.换血疗法 B.光照疗法 C.输全血
D.输血浆 E.输清蛋白
3.对该新生儿最主要的观察重点是____。
A.尿量 B.瞳孔 C.体重
D.皮肤、巩膜黄染的程度 D.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