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评估

二、护理评估

(一)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1)全身中毒症状:发热,意识逐渐改变,烦躁或精神萎靡、嗜睡直至惊厥、昏迷。

(2)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儿可有前囟饱满或紧张、隆起,头围增大等。严重者发生脑疝,出现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

(3)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布鲁津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阳性,以颈项强直最常见。

2.非典型表现 3个月以下患儿起病隐匿,常因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而被忽略,主要差异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体温升高或降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2)颅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可能仅有吐奶、尖叫、前囟饱满或颅骨缝裂开。

(3)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

(4)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有时伴有关节痛。

3.并发症 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图14-2)、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及脑实质或脑神经损伤如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耳聋、失明、面瘫等。

图14-2 脑积水、面瘫

1.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并发症是____。

A.脑积水  B.脑脓肿  C.硬脑膜下积液

D.偏瘫  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患儿,2岁,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出现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该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____。

A.脑疝  B.脑脓肿  C.脑积水

D.脑室管膜炎  E.颅神经损伤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明显增多,可达(20~4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头颅CT 可确定脑水肿、脑膜炎、脑室扩大、硬脑膜下积液等病理改变。

3.脑脊液检查 外观混浊,压力升高;白细胞显著增多,≥1000×106/L,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106/L以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蛋白质显著增多;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致脑膜炎的脑脊液的鉴别见表14-2。

表14-2 不同病原体所致脑膜炎的脑脊液的鉴别

1.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依据是____。

A.病史  B.临床表现  C.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D.脑超声波检查  E.头部CT

2.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是____。

A.细胞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增高

B.细胞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正常

C.细胞数增高、蛋白质含量正常、糖含量增高

D.细胞数正常、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下降

E.细胞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下降

3.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与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

A.细胞数增高  B.蛋白质含量增高  C.糖含量降低

D.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样  E.可以检出细菌

(三)治疗要点

1.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严重,应力求用药24小时内杀灭脑脊液中的致病菌,故应选择敏感、可通过血脑屏障及毒性低的抗生素,急性期要静脉用药,做到联合、早期、足量、足疗程。对明确诊断而致病菌尚不详者,目前主张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疗效不理想时可联合使用万古霉素。病原体明确后可按照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依病原体种类而定:对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应经静脉点滴给药10~14天;脑膜炎球菌用药7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疗程应在21天以上。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给药时间。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还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一般选用地塞米松,连续2~3天。

3.并发症治疗

(1)硬脑膜下积液:对于少量积液,无须处理。积液量多且引起颅内高压时,采取硬膜下反复穿刺将积液放出的方法(放液量每次每侧15mL以内),大多数患儿的积液逐渐减少而治愈。

(2)脑室管膜炎:采取侧脑室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同时应用适宜抗生素行脑室内注入。

(3)脑积水:主要依赖手术治疗。可行正中孔粘连松解、导水管扩张及脑脊液分流手术进行治疗。

4.对症及支持治疗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处理颅内高压以及高热、惊厥等情况;保证能量摄入,适当限制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