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患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产生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是我国小儿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病在我国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小儿保健工作的大力开展,发病率已逐渐降低,病情也趋向轻度。
1.维生素D的来源
(1)皮肤的光照合成:人体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维生素D,是主要来源。
(2)食物中的维生素D:主要从食物中摄入,如蛋黄、海鱼的肝、蕈类等;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
2.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1)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
(2)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3)促进成骨细胞功能,使钙盐沉积在骨质生长部位,形成新骨。
3.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发病的主要因素。因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如小儿缺乏户外活动,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居住在高层楼群区、多烟雾尘埃区,日光照射被阻挡,而在北方因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弱,均可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2)体内储存不足:母亲妊娠期患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多胎均可致婴儿体内维生素D储存不足。
(3)摄入不足:天然食物包括母乳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小儿需求。
(4)生长速度过快:出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
(5)疾病和药物影响:肝、胆及胃肠道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等影响维生素D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可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有影响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患儿,男,4个月,冬季出生在北京,母亲怀孕期间及哺乳期均坚持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现出现枕秃、夜惊等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母乳量不足 B.日光照射不足 C.患儿补钙量不足
D.母亲补钙量不足 E.未及时添加辅食
4.分期 临床上根据病情变化分为初期(早期)、活动期(激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4个时期。初期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活动期除神经、精神症状外,主要是骨骼改变,同时伴有肌肉松弛和运动功能发育延迟等。恢复期各项改变逐渐好转。后遗症期仅有骨骼畸形,其余均正常,多见于2岁以上小儿。
5.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甲状旁腺、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导致骨骼发生变化(图8-1)。
图8-1 佝偻病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