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评估

二、护理评估

(一)临床表现

1.初期(早期) 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内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因汗液刺激头部,常摇头擦枕致枕后脱发所致,见图8-2)等。

2.活动期(激期) 以骨骼改变为主。

(1)头部。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患儿,用手指轻压顶骨后部或枕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有弹性感,似按压乒乓球样。

②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如方颅(多见于7~8个月患儿,为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见图8-3)、蝶鞍颅、十字颅等。

图8-2 枕秃

图8-3 方颅

③前囟过大或延迟闭合,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

(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

①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以第7~10肋最明显。

②郝氏沟或肋膈沟:因肋骨软化,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向浅沟(图8-4)。

③鸡胸或漏斗胸: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图8-5);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成“漏斗胸”(图8-6)。

图8-4 肋膈沟

图8-5 鸡胸

(3)四肢。

①“手镯”(图8-7)或“足镯”:多见于6个月以上患儿,手腕或足踝部因骨样组织堆积形成的钝圆形环状隆起。

图8-6 漏斗胸

图8-7 手镯

②“O”形或“X”形腿:多见于1岁左右能站立或会行走的患儿,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开始行走后下肢因负重出现弯曲而形成(图8-8、图8-9)。

(4)其他:脊柱可出现后突或侧突畸形,重症患儿可出现扁平骨盆。

(5)肌张力减低、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走动作发育落后。腹部肌肉松弛,膨隆如“蛙腹”(图8-10)。韧带松弛表现为肝、脾下移、大关节过度伸展等。

(6)其他症状: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表情淡漠,语言发展迟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感染。可有贫血,肝脾大等症状。

图8-8 “O”形腿

图8-9 “X”形腿

图8-10 蛙腹

1.3~4个月的佝偻病患儿可见的体征有____。

A.颅骨软化  B.方颅  C.郝氏沟  D.肋骨串珠  E.“O”形腿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性病变的部位是____。

A.肌肉  B.血液  C.骨骼  D.大脑  E.皮肤

3.患儿,男,4个月,近1个月来烦躁,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易惊醒,汗多,吃奶少,大便稀,每天2~3次,出生后一直牛奶喂养。引起其睡眠不安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生活环境不良  B.缺少母乳喂养

C.父母日常护理不当  D.缺乏维生素D

E.慢性腹泻

3.恢复期 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 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以后____。

(二)辅助检查

1.骨骼X线检查 初期X线检查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激期长骨X线检查示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杯口状、毛刷样改变(图8-11)。

图8-11 佝偻病X线表现

2.血生化检查 主要看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改变(表8-2)。

表8-2 佝偻病各期血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

(三)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应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为主,每天50~125g(2000~5000IU),持续4~6周;之后小于1岁婴儿改为400IU/d,大于1岁改为600IU/d,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重症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D37500~15000 μg,2~3个月后改为口服预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