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评估
(一)临床表现
根据尿量是否减少,临床上将其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三个阶段。
1.少尿期 尿量急剧减少,甚至无尿。此期一般持续1~2周,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重,持续少尿超过2周以上者预后不良。
此期主要表现为:①水、钠潴留:表现为全身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常为死亡的重要原因。②电解质紊乱:常表现为“三高”(高钾、高磷、高镁)及“三低”(低钠、低钙、低氯血症),其中以高钾血症多见。③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长、口唇樱桃红等。④氮质血症:出现全身各系统症状,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表现为意识障碍、烦躁、抽搐、昏迷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⑤合并感染:70%左右的患儿易合并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约1/3的患儿死于感染。
2.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多,此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1个月)。此期由于大量排尿,可出现脱水、低钠及低钾血症、免疫力降低等。
3.恢复期 多尿期以后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而肾浓缩功能还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恢复。此期患儿体质仍较弱,易发生营养不良、贫血和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测定尿比重、尿肌酐等,有助于鉴别肾前性和肾性肾衰竭。
2.血生化检查 监测电解质浓度变化及血肌酐和尿素氮。
3.肾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超声、CT等,了解肾的解剖、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及输尿管、膀胱等情况。
(三)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肾功能,尽快恢复体液平衡、防止并发症。
1.少尿期治疗 主要是去除病因和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水和钠的入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调整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2.多尿期治疗 主要是监测尿量、电解质和血压的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因早期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因此仍需要酌情补充水分和蛋白质。
3.恢复期治疗 主要是休息、加强营养、防治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