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造血特点
2025年08月10日
一、小儿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造血是血细胞形成的过程,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造血部位发生先后,可将此期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图12-1)。
图12-1 胚胎期造血坐标图
1.中胚叶造血期 自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 自胚胎第6~8周开始,肝脏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主要造血部位,4~5个月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退。
脾脏大约于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稍后粒系造血也相当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5个月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
3.骨髓造血期 自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到胎儿4个月时才开始造血,并迅速成为主要造血器官,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造血场所。
(二)出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幼儿期起,长骨干中就出现脂肪细胞(黄骨髓),到5~7岁时,脂肪细胞(黄骨髓)开始逐渐增多,而红骨髓相应减少。因此年长儿和成人红骨髓仅分布于肋骨、胸骨、骨盆、脊椎、颅骨、锁骨、肩胛骨及长骨近端。黄骨髓具有潜在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成红骨髓参与造血。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骨髓,因此造血代偿潜力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会出现骨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 骨髓外造血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婴幼儿因缺少黄骨髓,造血代偿潜力低下,当发生贫血或感染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故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当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