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2 小儿营养与喂养
【目的】
学会鲜牛乳、配方奶、全脂乳粉的配制方法,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提供适宜的食物。学会奶瓶哺喂法、滴管哺喂法及鼻饲法喂养,满足不同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的婴儿进食需要。
【准备】
1.用物
(1)配乳用物:配乳卡、天平、大量杯、漏斗、奶瓶、瓶筐、奶锅、搅拌棒、汤匙,鲜牛乳或全脂乳粉或婴儿配方乳粉、白糖、温开水、滴管、10%乳酸溶液或橘子原汁、广口容器。
(2)喂乳用物。
①奶瓶或滴管哺喂法:已装乳液的奶瓶、无菌乳头、饭巾、托盘、镊子、大广口杯、小杯、消毒滴管、记录单。
②鼻饲法:消毒胃管、8~10号橡皮导管和硅胶管、已装乳液的小杯、大广口杯,其他同成人鼻饲法。
2.环境 配乳室清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有防蝇、防尘设备。
3.婴儿 婴儿或模拟婴儿,更换好清洁尿布,向其家长说明操作目的,取得合作。
4.护生 换鞋、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手;态度认真、操作规范、富有爱心。
【方法与过程】
(一)配乳法
1.地点 有条件则到当地医院配乳室,条件不具备则在儿科实训室,教师先示教,然后护生每2~3人一组进行操作。
2.操作步骤
(1)普通牛乳配制法。
①核对配乳卡,计算出婴儿全天所需要的牛乳、糖及水量。
②用天平称出所需的糖量,用量杯量出所需水量及鲜牛乳量,分别倾注于广口容器内并混合均匀。如用全脂乳粉则按比例1∶8或1∶4调成乳液。一般市售配方奶粉100g供能418kJ(100kg),婴儿所需能量约为20g/kg·d。
③按婴儿一天哺乳的次数排列奶瓶,挂上床号牌(床号牌上应注明床号、姓名、每次乳量及时间)。
④将配制好的牛乳放入奶锅内加热煮沸3~4分钟,用量杯量出每次的乳量,用漏斗将乳液倾倒入瓶内,盖好瓶盖,放于瓶筐内,待凉后置冰箱内备用。
⑤配乳用具及时清洁,消毒后存放于橱柜中备用。
(2)酸乳配制法:将乳液煮沸消毒,冷却至40℃后,用滴管吸取所需酸溶液(通常在100mL牛乳中加10%乳酸溶液5mL或橘子原汁6mL)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使其形成均匀而细小的凝块。
(3)脱脂牛乳配制法:将牛乳煮沸后静置于广口容器内冷却8~12小时,除去浮在表面的乳皮(脂肪),反复2~3次,即成脱脂乳,喂前再加糖煮沸。
(二)喂乳法
1.地点 儿科实训室或医院儿科病房,教师先示教,然后分三组,每组选1名护生进行演练,其他人观摩并对操作步骤进行评价。
2.操作步骤
(1)奶瓶哺喂法。
①核对床号、姓名、乳液种类和乳量。
②用镊子选择大小合适的无菌奶嘴,按无菌操作套在奶瓶口上。
③抱起婴儿,围好饭巾,哺喂者坐在凳上,使婴儿头部枕于其左臂上呈半坐卧位。
④哺喂者右手将奶瓶倒转,先试乳液温度,滴1~2滴乳液于左手背部或手臂内侧,以温热(40℃左右)不烫手为宜。轻触婴儿一侧面颊,刺激其吸吮反射,使其含住奶嘴吸吮,倾斜奶瓶,使乳液充满整个奶嘴;哺喂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⑤喂毕将婴儿竖抱伏于肩上,轻拍其背部,使咽下的空气排出,然后将婴儿放回床上,取右侧卧位。
⑥整理用物,及时清洗、消毒备用;记录哺喂情况及进乳量。
(2)滴管哺喂法。
①用小杯盛乳液,放于盛有热水的大广口杯中以保持乳液温度。用滴管吸取乳液,轻按婴儿下颌,先滴一滴乳液在婴儿口内,注视其有下咽动作后再滴下一滴,每次滴入量视婴儿吞咽情况而定,乳液切勿过多,以免呛咳。
②喂毕将婴儿抱起,伏于肩上,轻拍其背部,使咽下的空气排出,然后将婴儿放回床上,取右侧卧位。
(3)鼻饲法。
①选择胃管:较大儿用小儿胃管,婴幼儿用8~10号橡皮导管,新生儿或早产儿可用硅胶管。
②插管长度:应为自患儿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距离(新生儿约为10cm,1岁10~12cm,5岁约16cm,学龄儿童20~25cm)。
③插管过程:基本同成人鼻饲法。
④检查胃管确实在胃内(抽出胃液或胃内容物),将温好的乳液抽入注射器(硅胶管较细,灌注时需接上粗针头),缓慢注入并观察小儿的呼吸情况。
⑤需保留胃管者,灌注完毕,拔掉注射器,将胃管末端反折并包上消毒纱布,用橡皮圈扎紧,再用胶布固定于面颊部以免脱出;不需保留胃管者,按成人鼻饲法拔掉胃管。
⑥整理用物,及时清洗,消毒备用,记录哺喂情况及进乳量。
【小结】
(1)强调无菌操作。
(2)评价各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操作步骤是否规范。
(3)评价护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实践的态度。
(4)要求护生完成实践课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