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小儿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药物的半衰期被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体内呈游离态的氯霉素较多而致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庆大霉素、巴比妥类等药物也可因儿童肾功能不成熟,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小儿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小儿对吗啡类药物(可待因等)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洛贝林(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一过性呼吸暂停等。因此,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应慎重。
(三)小儿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一,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所差异
不同年龄期小儿,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3个月内婴儿慎用退热药(可使婴儿出现虚脱);8岁内的小儿,特别是婴儿服用四环素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萘甲唑啉(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
(四)胎儿、乳儿可因母亲用药而受到影响
某些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发育。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一般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盐等药物,而放射性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激素药物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更容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