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一、概 述

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育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的活力低,对食物的耐受性差,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因而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差:婴儿胃酸水平偏低,胃排空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水平均较低,免疫功能差;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均易引起肠道感染。

(3)人工喂养:因动物(牛、羊等)乳类中缺乏分泌型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各种免疫物质又遭到破坏,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因此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较高。

(4)生长发育快,需要量多,胃肠负担重。

2.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8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常称秋季腹泻(10、11、12月);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夏季腹泻(6、7、8月)的主要病原体,可分为5种类型: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出血性和黏附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其他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属、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可发生真菌性肠炎,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蓝氏贾第鞭毛虫和结肠小袋虫等原虫也可引起腹泻。

(2)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以及急性传染病等,主要因发热及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病原的同时感染肠道。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发生于人工喂养儿。如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或大量进食淀粉、脂肪类食物或进食果汁过多引起高渗性腹泻等;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也可出现腹泻。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亢进,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等均可诱发腹泻。

(二)分类分型

1.按病因 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2.按病程 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最多见)、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3.按病情 可分为轻型腹泻及重型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