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低于17μmol/L(1mg/dL),当超过34 μmol/L(2mg/dL)即可出现黄疸。由于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 μmol/L(5mg/dL)时,则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明显多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原因如下。
(1)红细胞数量过多: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
(2)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一般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成人为120天;且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
(3)旁路和其他组织来源的胆红素增加:有报道此部分胆红素占血胆红素的比例,早产儿为30%,足月儿为20%~25%,成人为15%。
2.血浆清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胆红素进入血液后,与血浆清蛋白联结,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清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血脑屏障,但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清蛋白联结;早产儿胎龄越小,清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胆红素进入肝脏后被肝细胞的受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一种细胞内的转运蛋白)结合后转运至光面内质网,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每1分子胆红素结合2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UDPGT含量也低,且活性差,因此,新生儿不仅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同时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也低下,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此外,新生儿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早产儿更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特点 在年长儿或成人,肠道胆红素通过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素原后随粪便排出,新生儿由于肠蠕动性差和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血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此外,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5.胆红素排泄能力较差 未结合胆红素必须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后才能从胆汁排到肠道,新生儿肝脏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比年长儿差;此外,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和尿胆素排出体外。
(二)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