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我是196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到浙江金华浦江县文化馆,前前后后折腾了12年,一直到1978年考取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总算才回归到汉语研究领域。主攻方向是我一直钟爱的现代汉语语法,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这些年来先后出版了三本系列性的论文选集,这大体上代表了我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将近30年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这3本论文集应该说在学界还是引起积极反响的,并分别获得国家社科三等奖(《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广东省社科二等奖(《汉语语义语法论集》)和一等奖(《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

第一本《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这本是关于句法、语义、语用的立体交叉研究,当时主要是深受“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影响,对汉语语法全面出击,重点是句法语义的双向研究、三个平面的交叉研究、配价功能研究、句式变换研究、语义指向研究、动态变化研究。

第二本《汉语语义语法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重点是对语义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探索,有鉴于从海外引进的生成语法理论以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和困境,希望寻找新的突破口,试图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为此提出了“语义语法理论”,把语义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关键是必须在形式上进行多元验证,并从词语和语义、结构和语义、句式和语义三方面切入。

第三本《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更关注语法的动态变化,这涉及三方面:不同地域的接触与变异;交际过程中的互相影响和变化;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可能是因为那时我长期在香港工作,并多次访问台湾,之后又到了广东粤语地区任教,还多次出国交流,研究的视野明显拓宽了,比较多地看到了多种语言的碰撞,汉语方言以及不同社区汉语的接触与变异,有关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静态的分析,而开始倾向于采取动态的视角。这涉及框式结构、语义与结构、功能和认知、变异与竞争等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最近这十年,我虽然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实际上一直返聘到现在,研究的脚步不但没有停下来,任务反而更加繁重了。我戏称自己身上压着“三座大山”:一是要继续修订“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通论》,争取尽快推出第四版和《现代汉语通论精编》修订版以及配套的教辅材料。二是由于2012年申请到新的国家社科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编撰了《汉语虚词大辞典》(即《汉语虚词框架词典》),涉及广义虚词1600多条,要争取尽快问世。三是2016年底又申请到一项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任务极为艰巨,涉及全世界的有关研究。再加上我给自己定的任务,简称“三个十工程”(平均每年大约参加或举办十次以上学术会议,每年到境内外大学演讲十次,每年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十篇左右论文)。因此,这些年我是马不停蹄,不敢懈怠。这就促使我在语法研究方面进一步采用多维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最近几年发表的近三十篇研究论文就构成了我的第四本语法研究论文集《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从第一本论文集到第四本,每本之间大体上间隔7—8年。当然这仅仅是单篇论文的集合,不包括专著和教材,也不包括非语法研究的论文(例如书评、综述、回忆录、序言、教辅等)。

本书大体上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虚词新探索8篇。除了个案研究1篇,主要是在宏观思考以及研究方法论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关键是三点:(1)重新给汉语虚词定位定性,指出它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其作用相当于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是汉语里承担语法意义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2)提出“广义虚词说”,认为从汉语学习和应用角度出发,不必拘泥于定义之争。在典型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典型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地带,可叫作“半实半虚词”,其特点就是不同程度地具有“封闭、黏着、定位”的特点,兼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它包括副词、助动词、趋向动词、方位词、代词、量词、叹词等。我们可以把典型虚词和半实半虚词合称为“广义虚词”。这将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国际汉语教学。(3)探讨了汉语虚词释义的方法论:①为每个义项建立“定位框架”,要求对重点虚词的每个义项进行形式上的多元正反验证。②虚词分析避免孤立进行,必须进行类聚扫描,从近义、反义、类义、同素等角度进行多元对比。③必须借助大型语料库提供的真实文本,这不仅有利于筛选例句,并且可以引入上下文语境加以证明与检验。④尽可能地吸取学界关于汉语虚词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四十年以来的最新成果,简化分析过程,吸收最后结论,并且加以“框架化”。

第二,框式结构研究6篇。框式结构是一种非常有趣而独特的结构,它不是词,也不是短语,更不是句子。它自身包括可变项和固定项,不仅可产,而且往往有自身特别的含义,在交际上发挥极为独到的作用。我曾经在《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上发表《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一文,并对汉语框式结构做过系列研究。这一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方面继续对个案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重点对其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句式系统分析7篇。根据汉语语法的特色,提出在“句型”和“句类”基础上,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建立第三个“句式”系统。所以,有关句式研究的论文既有理论上的探索,更多的是对有特色的具体句式的探讨,也包括对疑问句的进一步研究。我当年曾经出版过《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初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增订本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近年来又发表了4篇有关论文,涉及疑问语气词“啊”、是非疑问句的类型比较,疑问句结构类型跟反问句的关系,以及特殊的“特指是非双层问句”等。

第四,语法研究的理论探索与战略思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探索,比如对“变量”的探讨,比如对主观性和主观化的摸索;二是对宏观战略的思考,我们不仅要在战术上一个一个专题地研究汉语语法,也要在战略上进行思考。不仅要埋头推车,还要抬头看路。尤其要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大胆破旧立新。要有语言自信、文化自信、战略自信、研究自信。汉语必须走向世界,汉语研究一定要登上国际舞台,汉语应用必将服务于全人类!

本文例句大部分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为作者自拟。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不能辜负国家的期盼和人民的需求,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担当、有信心,也有智慧为汉语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今天正值我们伟大祖国七十华诞,上午观看天安门前的庆典,想到我们国家历经磨难,看到今日中国的强盛和兴旺,不禁感慨万千,热泪盈眶。1961年、1962年和1963年,我曾有机会参加天安门前的游行,晚间还参加了金水桥下的狂欢,左边北京大学,右边清华大学,载歌载舞,恍若昨日。我们是一代追梦人,追的就是汉语梦:汉语的国际化,汉语研究的国际化,汉语应用的国际化。这个梦一定会实现的!我们坚信不疑。

邵敬敏 2019-10-01

七十周年国庆节之夜